珍珠菜
《中华本草》:珍珠菜
拼音注音
Zhēn Zhū Cài
别名
扯根菜、矮桃、狗尾巴草、山高粱、山地梅、山酸汤秆、黄参草、大红袍、山马尾、山高梁、山地梅、山酸汤秆、黄参草、大红袍、山马尾、通筋草、白花蓼草、寥子草、红根草、狼尾草、野荷子、荷树草、金鸡土下黄、红头绳、水荷子、矮脚荷、赤脚草、红丝毛、高脚酸味草、大酸米草、酸罐罐、狼尾巴花、珍珠草、调经草、阉鸡尾、劳伤药、伸筋散、九节莲
出处
出自《南京民间药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虎尾珍珠菜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40-100cm。全株多少被黄褐色卷曲柔毛。根茎横走,淡红色;茎直立,单一,圆柱形,基部带红色,不分枝。单叶互生;近于无柄或具长2-10mm的柄;叶卵状椭圆形或阔披外形,长6-14cm,宽2-5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,边缘稍背卷,两面疏生毛和黑色腺点。总状花序顶生;盛花期长约6cm,花密集,常转向一侧,后渐伸长,果时长20-40cm;花梗长4-6mm;苞片线状钻形,比花梗稍长;花萼5裂,裂片狭卵形,长2.5-3mm,先端圆钝,周边膜质,有腺状缘毛;花冠白色,长5-6mm,5裂片,基部合生部分长约1.5mm,裂片狭长圆形,先端圆钝;雄蕊内藏,5数,花丝基部约1mm,连合并贴生于花冠基部,分离部分长约2mm,被腺毛;花药长圆形,长约1mm;子房卵珠形,花柱稍短于雄蕊,长3-3.5mm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2.5-3mm。花期5-7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、溪边草丛中等湿润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紫云英甙(astragalin),异槲皮甙(iso-quercitrin),山柰酚-3-O-芸香糖甙(kaempferol-3-O-rutinoside)和山柰酚-3-O-(2,6-二-O-吡喃鼠李糖基)吡喃葡萄糖甙[kaempfer-ol-3-O-(2,6-di-O-rhamnopyranosyl)glucopyranoside][1],左旋表儿茶精(epicatechin),3-O-甲基槲皮素-7-O-[α-L-吡喃鼠李糖(1→2)吡喃葡萄糖甙]
药理作用
抗肿瘤 珍珠菜黄酮甙625mg/kg腹腔注射,连续15天对小鼠宫颈癌(U14)、连续8天对小鼠肉瘤-180(S180)、连续14天对艾氏腹水癌实体型(ESC)均有抑制作用,对小鼠网织细胞瘤腹水型、淋巴肉瘤也有效;273mg/kg腹腔注射连续7天,对大鼠瓦克癌(W256)有抑制作用。
性味
苦;辛;性平
毒性
毒性:珍珠菜黄酮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450mg/kg。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活血散瘀;解毒消痈。主水肿;热淋;黄疸;痢疾;风湿热痹;带下;经闭;跌打;骨折;外伤出血;乳痈;疔疮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泡酒;或鲜品捣汁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鲜品捣敷。
复方
①治月经不调:蓼子草、小血藤、大血藤、当归、牛膝、红花、紫草各二钱。泡酒一厅。每服药酒五钱至一两。(名贵阳民间药草》) ②治妇女白带:狗尾巴草。煎汤服。(《江苏药材志》) ③治脚肿:蓼于草茎叶。熬水外洗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 ④治小儿疳积:珍珠菜根六钱,鸡蛋一个。水煮,服汤食蛋。(《江西草药》) ⑤治再生障碍性贫血:珍珠菜一至二两,虎刺一至二两。煎水,去渣滤液,入猪肉一至二两同煮服,每日一剂。如腹胀显着者加芫花全草,皮肤肿者加葫芦瓢、泥鳅、小麦馒头干、大蒜子适量。服药后稍有头昏,但不需停药。(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 ⑥治痢疾:珍珠菜半斤。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⑦治跌打损伤:珍珠莱根、马兰根各五钱。酒水各半煎服。⑧治咽喉肿痛:鲜珍珠菜根、鲜青木香根各三钱。切碎捣烂,加开水适量,擂汁服。⑨治乳痈:珍珠菜根五钱,葱白七个。酒水各半煎服。(⑥方以下出《江西草药》) ⑩治急性淋巴管炎:鲜红丝毛捣烂外敷。((陕西中草药》) ⑩治蛇咬伤:狼尾草一棵。打烂混酒调和涂伤口处。(《江苏药材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散血。2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利尿。治水肿,小儿疳积。3.《四川武隆药植图志》:开胃。4.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行血调经,外洗消肿。5.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:治腰背四肢扭伤。6. 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解毒。治蛇咬伤,乳腺炎,白带过多,痈疖,鼻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珍珠菜
拼音注音
Zhēn Zhū Cài
别名
红丝毛、过路红、阉鸡尾、活血莲、红根草、红梗草、赤脚草、狼尾巴花、狼尾珍珠菜
来源
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 Duby,以根及全草入药。夏秋采收,洗净,切细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辛、微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,解毒消肿。用于月经不调,白带,小儿疳积,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损伤,乳腺炎,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珍珠菜
拼音注音
Zhēn Zhū Cài
别名
扯根菜、矮桃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狗尾巴草(《南京民间药草》),山高梁、山地榆、山酸汤秆、黄参草、大红袍、山马尾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通筋草、白花蓼草(《浙江中医杂志》(12):31,1958),蓼子草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,红根草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,野荷子、荷树草、金鸡土下黄、红头绳、水荷子、矮脚荷、赤脚草(《江西草药》),红丝毛、高脚酸味草、大酸米草、酸罐罐(《陕西中草药》),狼尾草(《江苏药材志》)。
出处
《南京民间药草》
来源
为报春花科植物虎尾珍珠菜的根或全草。秋季采收。鲜用或干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单一,高约1米。单叶互生;卵状椭圆形或阔披针形,长6~14厘米,宽2~5厘米,基部渐狭,先端渐尖,边缘稍背卷,两面疏生手及黑色斑点。总状花序预生;花梗长4~6毫米;苞片线状钻形;花萼裂片狭卵形,先端尖,边缘腆质,中部有黑色纹;花冠白色,长约5毫米,裂片倒卵形,先端钝或稍凹;雄蕊稍短于花冠,花丝稍有毛,基部连合;花柱稍短于雄蕊。蒴果卵球形。花期4月。果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路旁及溪边草丛中。分布几遍全国。
化学成分
根含多种皂甙,甙元是报春花皂甙元A和二氢药用樱草皂甙元A即山茶皂甙元A。报春花甙元的含量达16%。种子含脂肪油32.24%。
性味
辛涩,平。
①《江西草药》:"性平,味辛微涩。"
④《陕西中草药》:"酸涩,凉。"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,利水消肿。治妇女月经不调,白带,小儿疳积,水肿,痢疾,跌打损伤,喉痛,乳痈。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散血。"
②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利尿。治水肿,小儿疳积。"
③《四川武隆药植图志》:"开胃。"
④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行血调经,外洗消肿。"
⑤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:"治腰背四肢扭伤。"
⑥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解毒。治蛇咬伤,乳腺炎,白带过多,痈疖,鼻出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,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复方
①治月经不调:蓼子草、小血藤、大血藤。当归、牛膝,红花、紫草各:二钱。泡酒一斤。每服药酒五钱至一两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②治妇女白带:狗尾巴草。煎汤服。(《江苏药材志》)
③治脚肿:蓼子草茎叶。熬水外洗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④治小儿疳积:珍珠菜根六钱,鸡蛋一个。水煮,服汤食蛋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⑤治再生障碍性贫血:珍珠菜一至二两,虎刺一至二两。煎水,去渣滤液,入猪肉一至二两同煮服,每日一剂。如腹胀显著者加芫花全草,皮肤肿者加葫芦瓢、泥鳅、小麦馒头干、大蒜子适量。服药后稍有头昏,但不需停药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
⑥治痢疾:珍珠菜半斤。水煎服,每日一剂,
⑦治跌打损伤:珍珠菜根、马兰根各五钱。酒水各半煎服。
⑧治咽喉肿痛:鲜珍珠菜根、鲜青木香根各三钱。切碎捣烂,加开水适量,擂汁服。
⑨治乳痈:珍珠菜根五钱,葱白七个。酒水各半煎服。(⑥方以下出《江西草药》)
⑩治急性淋巴管炎:鲜红丝毛捣烂外敷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⑾治蛇咬伤:狼尾草一棵。打烂混酒调和涂伤口处。(《江苏药材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缘毛鸟足兰
- 绿萼梅
- 紫茎
- 青酒缸
- 淡竹叶
- 厚朴子
- 红葵
- 竹(鼠留)肉
- 胡葱子
- 万寿菊花
- 单刀根
- 牿岭勾儿茶
- 牯岭凤仙花
- 辣椒叶
- 兔儿伞
- 蝮蛇脂
- 山花生
- 随手香
- 桃仁
- 白花铁线莲
- 尿泡草
- 梅叶
- 普洱茶膏
- 木瓜
- 金丝莲
- 鳍蓟
- 金沸草
- 山臭草
- 鳢鱼肠
- 女儿红根
- 挖耳草
- 雀梅藤叶
- 婆婆指甲菜
- 牡荆沥
- 石床
- 红铁泡刺
- 萱草
- 云雀
- 南亚新木姜
- 赤扬
- 护心胆
- 干地黄
- 砂茴香子
- 苦连翘
- 鸲鹆
- 羊肚菜
- 地肤苗
- 坡参
- 巴掌草
- 雀榕根
- 厚叶牛耳草
- 苏铁根
- 水折耳
- 燕窠土
- 羽萼
- 新裂耳蕨
- 草龙
- 石荠宁
- 厚叶贯众
- 小寸金黄
- 桂木
- 滇南冠唇花
- 石蜈蚣
- 紫堇
- 华中五味子
- 心叶秋海棠
- 小狮子
- 心叶野海棠
- 滇竹根七
- 滇池海棠
- 水香柴
- 小石蝴蝶
- 狭眼凤尾蕨
- 滇榧子
- 椴树根
- 滇西风毛菊
- 睡菜根
- 滇海水仙花
- 雷公藤
- 小石仙桃
- 野辣子
- 水藿香
- 睡莲
- 红钉耙藤
- 棘叶
- 碱花
- 水菖蒲
- 小白花苏
- 滇姜三七
- 水松叶
- 独脚乌桕叶
- 滇南鸟足兰
- 小酒饼花
- 滇绿豆
- 玄明粉
- 天目木姜叶
- 百尾笋
- 五代同堂根
- 荨麻根
- 淡竹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