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芒萁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芒萁
别名
大羽芒萁
来源
蕨类里白科大芒萁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,以髓心、嫩苗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。
性味
微甘,平。
功能主治
解毒止血。外用治蜈蚣咬伤,外伤出血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大芒萁
拼音注音
Dà Mánɡ Qí
别名
大羽芒萁
英文名
Ample Forked Fer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分类学报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里白科植物大芒萁的嫩苗及髓心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cranopteris ampla Ching et Chiu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达1.5m。根茎横走,密被锈黄色长毛。叶具长柄,长达80cm;叶革质,无毛,疏生,下面呈灰蓝色,叶轴三至四回二叉分枝,分枝处的休眠芽具卵形的苞片,边缘具不规则的粗齿牙,除末回分枝外,各回分叉的两侧均有1对羽状深裂的托叶状大羽片;末回羽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20-40cm,宽8-12cm,羽状深裂几达羽轴;裂片披针形,长4-10cm,宽8-10mm,边缘全缘或波状;侧脉每组有小脉5-7条。孢子囊群生于每组小脉的上下两侧基部的弯弓处,在主脉两侧排成不规则的2-3行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400m的疏林下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微甘;平;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解毒;止血。主蜈蚣咬伤;鼻衄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外用:适量,研末敷;或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嫩苗及髓心:味微甘,性平。有解毒止血的功能。用于蜈蚣咬伤、鼻衄及外伤出血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弹裂碎米荠
- 大金刀
- 大块瓦
- 芜菁甘蓝子
- 大麻漆
- 定心散
- 蜈蚣萍
- 多花胡枝子
- 大一枝箭
- 晚香玉
- 大白杜鹃
- 大种半边莲
- 大种鹅儿肠
- 瓦草
- 大花卫矛
- 蕹菜根
- 蜈蚣刺
- 大叶狼豆柴叶
- 带叶报春花
- 打碗花
- 大夜关门
- 大戟
- 大脖子药
- 大九节铃
- 对叶油麻根
- 戴胜
- 猬胆
- 大铁扫把
- 大乌泡
- 对叶四块瓦
- 大昏头鸡
- 大果卫矛
- 大风子油
- 大画眉草
- 大绿藤
- 断肠草
- 梧桐花
- 大蛇药
- 大半边旗
- 对叶林根
- 无爷藤
- 大苞甲跖草
- 大果琉璃草
- 大画眉草花
- 小盘木
- 芜荑
- 蜈蚣草
- 大麻叶佩兰
- 大果巴戟
- 猬菊
- 碗花草
- 胃友
- 大唇香科科
- 大花美人蕉
- 下田菊
- 腽肭脐
- 蜈蚣藤
- 豌豆七
- 多花野牡丹
- 大叶云实
- 无患子叶
- 大花糙苏
- 大葫芦
- 大蕉皮
- 对节树根
- 打米花
- 梧桐子
- 王瓜子
- 大荃麻
- 对叶散花
- 杜仲叶
- 大毛桐子根
- 梧桐叶
- 小石蝴蝶
- 多苞糙苏
- 地刷子
- 地石榴花
- 多穗石柯叶
- 布狗尾
- 大丁草
- 大山玄参
- 无粉报春
- 大青木
- 大马哈鱼
- 大叶熊巴掌
- 大地棕根
- 大羽藓
- 大苞寄生
- 大鹅儿肠
- 大黄树
- 大唇马先蒿
- 大细辛
- 大肺经草
- 大叶桉叶
- 大叶酸藤
- 无花果叶
- 小红藤
- 对马耳蕨根
- 大叶藻
- 大昏鸡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