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对节子
《中华本草》:红对节子
拼音注音
Hónɡ Duì Jiē Zǐ
英文名
Root of Birchleaf Viburnum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忍冬科植物桦叶荚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burnum betulifolium Batal. [V. ouatifolium Rebd.]采收和储藏:秋末舸挖,洗净,切段(片)晒干。
原形态
桦叶荚蒾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2-5m。幼枝紫褐色。叶对生;叶柄长0.8-2.5cm;叶厚纸质或带革质,叶片卵形、宽卵形至卵状长圆形或近鞭形,长4-13cm,宽3-9cm,先端尖至泊尖,基部宽楔形至圆形,边缘尤其是在基部1/3以上多少具浅波状牙齿,上面暗绿色,下面淡绿色,密被星状毛,近基部两侧有多数腺体,侧脉4-6对,伸达齿端。复伞形或聚伞花序顶生或生于具1对叶的侧生短枝上,直径5-11cm,近无毛至密被星郑州市志;具总花梗,第一级辐射枝能常7条,花生于第4级辐射枝上;萼筒长约1.5mm,具脉体至密被星状毛,萼檐具5微齿;花冠白色,长约3mm,辐状,外面无毛或具星状毛;雄蕊5,高出花冠。核果红色,近球形,直径6-7mm;核扁,背具2深沟,腹具1浅沟。花期6-7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-3100m的林下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含桦叶荚蒾甙(viburnalloside)。[br]树皮含10-羟基环烯醚萜二醛葡萄糖甙(decapetaloside,即10-hydroxyiridodial glucoside)[1]。
性味
味涩;性平
功能主治
调经;利湿。主月经不调;遗精;滑精;白浊;带下;口臭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;或炖肉。
各家论述
《四川中药志》:调经,涩精。治月经不调,梦遗虚滑,肺热口臭及白浊、带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红对节子
拼音注音
Hónɡ Duì Jiē Zǐ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忍冬科植物卵叶荚蒾的根。
原形态
卵叶荚蒾,又名:藤草、高梁花。
直立灌木。小枝平滑无毛。单叶对生,叶阔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,长5~8.5厘米,宽4~6.3厘米,先端渐尖如尾状,基部圆形,边缘牙齿状锯齿,叶脉上具稀疏的星状毛。聚伞花序顶生,花序径4~8厘米,有5~7射出枝;花萼5齿;花冠5瓣;雄蕊5,较花冠为短;子房下位,被星状柔毛,花柱极短,3裂。核果,红色。花期5~6月。果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中山区的林边。分布四川、湖北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四川中药志》:"调经,涩精。治月经不调,梦遗虚滑,肺热口臭及白浊、带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苦楝菌
- 秋葡萄
- 蜂胶
- 木蝴蝶树皮
- 滇藁本
- 大将军
- 白猪栗根
- 四念癀
- 鸭脚木
- 土千年健
- 粗黄草
- 羊角纽花
- 对叶四块瓦
- 小青藤香
- 坡参
- 野槟榔
- 红花锦鸡儿
- 粗毛蹄盖蕨
- 红鬼笔
- 荷苞花
- 帕梯
- 麂肉
- 天浆壳
- 洪连
- 皱叶狗尾草
- 假连翘
- 土香薷
- 熊掌
- 头花猪屎豆
- 蚌花
- 痄腮树
- 黑塔子叶
- 越南樟皮
- 显脉香茶菜
- 虎刺
- 臭草
- 红绵藤
- 凉喉茶
- 榔榆茎叶
- 茉莉花
- 臭灵丹
- 大青
- 米来瓜
- 大理菊
- 木香
- 野猪胆草
- 阿氏蒿
- 虫实
- 两面针
- 山白龙
- 牛角腮
- 糖茶藨
- 斑鸠木
- 大泡通叶
- 酒饼婆
- 獭肉
- 酪
- 土箭芪
- 粉绿藤
- 茸毛木蓝
- 杉塔
- 类梧桐
- 尾花细辛
- 榆树
- 鲤鱼目
- 小狼毒
- 野前胡
- 野冬青果
- 羊角拗
- 衣鱼
- 东风菜
- 蒙莸
- 莠狗尾草
- 小草
- 红管药
- 雉脑
- 蔓斑鸠菊
- 雉肝
- 臭菘种子
- 白线薯
- 水麻叶
- 尖刀苦马菜
- 大叶紫薇
- 苣荬菜
- 蔓赤车
- 药王茶
- 桑螵蛸
- 白花蛇目睛
- 大麦秸
- 海星
- 变异鳞毛蕨
- 蒒实
- 石蚕
- 海莲果
- 马比木
- 柏树油
- 秀丽野海棠
- 泉水
- 虎骨
- 蝇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