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韭菜
《中华本草》:山韭菜
拼音注音
Shān Jiǔ Cài
别名
长生草、不死草、野韭菜、野麦冬、书带草、黑花野韭、黑花韭
英文名
all-grass of Blackflower onion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多星韭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lium wallichii Kunth[A.tchongchanense Levl.;A.bulleyanrm Diels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多星韭,多年生草本。鳞茎圆柱状不显着,具稍粗的根;鳞茎外皮黄褐色,片状破裂或呈纤维状,有时近网状,内皮膜质,仅顶端破裂。叶狭条形至宽条形,具明显的中脉,比花葶短或近等长,长2-20cm。花葶三棱状柱形,具3条纵棱,有时棱为狭翅状,高10-100cm下部被叶鞘;总苞单侧开裂。或2裂,早落;伞形花序扇状至半球状,具多数疏散或密集的花;小花梗近等长,比花被片长2-4倍;无小苞片;花红色、紫红色、紫色至黑紫色,星芒状开展;花被片长圆形至狭长圆状椭圆形,花后反折,先端钝或凹缺,等长,长5-9mm,宽1.5-2mm;花丝等长,锥形,比花被片略短或近等长,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;子房倒卵状球形,具3圆棱,基部不具凹陷的密穴,花柱比子房长。花、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-4800的湿润草坡、林缘、灌丛下或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湖南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辛;甘;性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活血散瘀;祛风止痒。主跌打损伤;枪伤;荨麻疹;牛皮癣;漆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临床应用
作菜食可健脾养血,强筋壮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韭菜
拼音注音
Shān Jiǔ Cài
别名
黑花野韭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山韭菜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厘米左右。鳞茎圆柱形,具纤维状鳞毛。叶根生,狭线形,长5~20厘米,宽约0.3厘米,全缘。花茎从叶丛中抽出,伞形花序,顶生,花黑紫色。蒴果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涧、荒坡草丛中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散瘀止痛。作菜食可健脾养血,强筋壮骨。
复方
治跌打损伤,刀枪伤:鲜山韭菜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豆花
- 山茶花
- 双肾参
- 山岗荚
- 山茶子
- 山苦荬
- 水仙桃
- 腊梅
- 驹胞衣
- 铺地黍根
- 稻槎菜
- 盾果草
- 竹节香附
- 山楂叶
- 山矾
- 鳗鲡鱼
- 补血草
- 山羊肉
- 山芹根
- 肥猪苗
- 雷公橘
- 紫筒草根
- 山柳
- 山桐子
- 苦楝子
- 山芙蓉
- 山橿
- 山白龙
- 山橘
- 食茱萸
- 山花生
- 山海棠
- 炮弹果
- 山羊参
- 山李子
- 山梅花
- 山稔叶
- 山矾根
- 山木通
- 山胡萝卜
- 山水芹菜
- 甘青青兰
- 山枝根
- 山杨柳
- 山橘叶
- 山苏子根
- 山杜仲
- 麻口皮子药
- 山楂木
- 山羊肝
- 山棘豆
- 山杨树皮
- 香石藤
- 蚱蝉
- 山枇杷根
- 南板蓝根
- 山胡椒叶
- 山芭蕉子
- 张公鱼
- 山檨叶泡花树
- 山白果根
- 山槟榔
- 山樱桃核
- 山牡丹
- 山甜茶
- 鱼鳞菜
- 山核桃叶
- 铺地草
- 山猫儿
- 粉叶地锦
- 豆腐皮
- 天萝水
- 黑阳参
- 蒲圻贝母
- 中华胡枝子
- 蚍子草
- 马齿苋子
- 鸭涎
- 猪鬃草
- 鱼蓼
- 蛇鲻
- 掌裂秋海棠
- 都拉鸢尾
- 紫苏叶
- 薄荷脑
- 松叶防风叶
- 黑蒿
- 松子仁
- 松根
- 脾寒草
- 大脚菇
- 柿漆
- 松球
- 桑椹
- 黑心姜
- 树韭菜
- 桑芽茶
- 松打七
- 龙角草
- 桑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