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韭菜
《中华本草》:山韭菜
拼音注音
Shān Jiǔ Cài
别名
长生草、不死草、野韭菜、野麦冬、书带草、黑花野韭、黑花韭
英文名
all-grass of Blackflower onion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多星韭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lium wallichii Kunth[A.tchongchanense Levl.;A.bulleyanrm Diels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多星韭,多年生草本。鳞茎圆柱状不显着,具稍粗的根;鳞茎外皮黄褐色,片状破裂或呈纤维状,有时近网状,内皮膜质,仅顶端破裂。叶狭条形至宽条形,具明显的中脉,比花葶短或近等长,长2-20cm。花葶三棱状柱形,具3条纵棱,有时棱为狭翅状,高10-100cm下部被叶鞘;总苞单侧开裂。或2裂,早落;伞形花序扇状至半球状,具多数疏散或密集的花;小花梗近等长,比花被片长2-4倍;无小苞片;花红色、紫红色、紫色至黑紫色,星芒状开展;花被片长圆形至狭长圆状椭圆形,花后反折,先端钝或凹缺,等长,长5-9mm,宽1.5-2mm;花丝等长,锥形,比花被片略短或近等长,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;子房倒卵状球形,具3圆棱,基部不具凹陷的密穴,花柱比子房长。花、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-4800的湿润草坡、林缘、灌丛下或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湖南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辛;甘;性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活血散瘀;祛风止痒。主跌打损伤;枪伤;荨麻疹;牛皮癣;漆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临床应用
作菜食可健脾养血,强筋壮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韭菜
拼音注音
Shān Jiǔ Cài
别名
黑花野韭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山韭菜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厘米左右。鳞茎圆柱形,具纤维状鳞毛。叶根生,狭线形,长5~20厘米,宽约0.3厘米,全缘。花茎从叶丛中抽出,伞形花序,顶生,花黑紫色。蒴果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涧、荒坡草丛中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散瘀止痛。作菜食可健脾养血,强筋壮骨。
复方
治跌打损伤,刀枪伤:鲜山韭菜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海莲果
- 山黄麻叶
- 盐麸根白皮
- 水蛇
- 塔黄
- 盐麸树白皮
- 山荔枝果
- 红茎黄芩
- 珊瑚草花
- 绿段草
- 烟油
- 缘桑螺
- 腺花香茶菜
- 水香柴
- 黄茄花
- 鹿齿
- 水藁本
- 山螃蟹
- 千脚虫
- 沙棘
- 山慈姑
- 柏脂
- 白千层叶
- 伴蛇莲
- 曼陀茄根
- 扇蕨
- 算盘子根
- 碎米蕨
- 三分三
- 益智
- 神香草
- 扁藤叶
- 苏木
- 肾炎草
- 眼子菜
- 榆耳
- 苏铁蕨
- 缘毛筋骨草
- 荔枝藤
- 芸薹子油
- 碎米荠
- 南沙参
- 硬皮马勃
- 匐地风毛菊
- 粟米泔汁
- 砂茴香
- 山白果根
- 扭子菜
- 白侧耳
- 桂子
- 白云瓜梗
- 硬皮褐层孔菌
- 三叶委陵菜根
- 桃茎白皮
- 山茱萸
- 三匹箭
- 胜红蓟
- 白蘑
- 清香桂
- 红蒿枝
- 白石英
- 狮子尾
- 丽江青木香
- 土色牛肝菌
- 白婆婆纳
- 东当归
- 四季海棠
- 秋海棠
- 半拉子
- 秋海棠茎叶
- 算盘子叶
- 獾骨
- 胡枝子
- 山乌龟
- 蛇含
- 七叶子
- 七叶一枝花
- 半截叶
- 玳瑁肉
- 崇澍蕨
- 黄断肠草
- 少花柏拉木
- 结根草莓
- 鸡子白
- 白猪栗
- 冰凉花
- 半支莲
- 密花草
- 东野菰
- 白石花
- 茉莉花
- 鲨鱼油
- 南方红豆杉
- 不灰木
- 西藏花椒
- 深红龙胆
- 白线蛇
- 半边旗
- 小扁豆根
- 扁竹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