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韭菜
《中华本草》:山韭菜
拼音注音
Shān Jiǔ Cài
别名
长生草、不死草、野韭菜、野麦冬、书带草、黑花野韭、黑花韭
英文名
all-grass of Blackflower onion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多星韭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lium wallichii Kunth[A.tchongchanense Levl.;A.bulleyanrm Diels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多星韭,多年生草本。鳞茎圆柱状不显着,具稍粗的根;鳞茎外皮黄褐色,片状破裂或呈纤维状,有时近网状,内皮膜质,仅顶端破裂。叶狭条形至宽条形,具明显的中脉,比花葶短或近等长,长2-20cm。花葶三棱状柱形,具3条纵棱,有时棱为狭翅状,高10-100cm下部被叶鞘;总苞单侧开裂。或2裂,早落;伞形花序扇状至半球状,具多数疏散或密集的花;小花梗近等长,比花被片长2-4倍;无小苞片;花红色、紫红色、紫色至黑紫色,星芒状开展;花被片长圆形至狭长圆状椭圆形,花后反折,先端钝或凹缺,等长,长5-9mm,宽1.5-2mm;花丝等长,锥形,比花被片略短或近等长,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;子房倒卵状球形,具3圆棱,基部不具凹陷的密穴,花柱比子房长。花、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-4800的湿润草坡、林缘、灌丛下或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湖南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辛;甘;性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活血散瘀;祛风止痒。主跌打损伤;枪伤;荨麻疹;牛皮癣;漆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临床应用
作菜食可健脾养血,强筋壮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山韭菜
拼音注音
Shān Jiǔ Cài
别名
黑花野韭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山韭菜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厘米左右。鳞茎圆柱形,具纤维状鳞毛。叶根生,狭线形,长5~20厘米,宽约0.3厘米,全缘。花茎从叶丛中抽出,伞形花序,顶生,花黑紫色。蒴果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涧、荒坡草丛中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散瘀止痛。作菜食可健脾养血,强筋壮骨。
复方
治跌打损伤,刀枪伤:鲜山韭菜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双飞蝴蝶
- 胡葱
- 黄龙藤
- 空心木
- 香榧草
- 野菠菜
- 十两叶
- 剑叶耳草
- 白背枫
- 鸡眼草
- 米露
- 水蛭
- 扭筋草
- 血党
- 金雀花
- 蝗虫
- 胡颓子
- 球花马蓝
- 酱头
- 马缨杜鹃
- 白接骨
- 细叶卷柏
- 牛耳朵
- 赤腹松鼠
- 厚叶旋蒴苣苔
- 红孩儿
- 黑阳参
- 萱草嫩苗
- 红门兰
- 杜仲藤
- 小叶爱楠
- 舒戛千里光
- 凤庆鸡血藤
- 皱叶鼠李
- 海菜
- 紫参
- 榧根皮
- 苦荞头
- 白升麻
- 水龙
- 黄蜀葵叶
- 水苋菜
- 鹅脚板
- 鹅脚木叶
- 胡荽子
- 浮小麦
- 白山蓼
- 回回蒜果
- 石南藤
- 岩枇杷
- 母草
- 斑楮头红
- 清香桂
- 跳八丈
- 猫儿屎
- 苍蝇草
- 紫玉簪根
- 梅花参
- 河套大黄
- 唐古特报春
- 紫花鱼灯草
- 川楝子
- 麂子草
- 指甲花叶
- 小通草叶
- 猴樟果
- 花蜘蛛
- 宜昌荚蒾
- 树头菜
- 散血草
- 锯鲨翅
- 喉痧药
- 鳡鱼
- 金荞麦
- 麦冬
- 龙常草
- 岩石羊
- 蒙疆苓菊
- 獐骨
- 木槿花
- 大一箭球
- 紫金标
- 榜嘎
- 马蹄荷
- 半枝莲
- 赭石
- 枳椇
- 桂木根
- 胡桃仁
- 红马蹄草
- 地梢瓜
- 大叶花椒
- 冰草根
- 银白杨叶
- 水玉簪
- 细叶野牡丹
- 麋骨
- 薄柱草
- 苦壶卢蔓
- 杉叶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