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地钱
《中华本草》:石地钱
拼音注音
Shí Dì Qián
别名
石蛤蟆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瘤冠苔科(石地钱科)植物石地钱的叶状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eboulia hemisphaerica(L.)Raddi[Marchantia hemisphaerica L.;Asterella hemisphaerica Beauv.;Grimaldia hemisphaerica Lindb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叶状体扁平,二歧分叉的带片状,长1-4cm,宽3-7mm,先端心形,背面深绿色,边与腹面呈紫红色,沿中肋沟处生多数假根。气孔单一型,凸出,孔边细胞6-9个,4-5列。气室数层,无营养丝。鳞片覆瓦状排列,两侧各1列,紫红色,半月形。雌雄同株。雄托圆盘状,无柄,生于叶状体中部。雌托生于叶状体先端,柄长1-2cm,托顶半球形,绿色,4瓣裂,每瓣腹面有总苞片2枚。孢蒴球形,黑色;孢子黄褐色,表面具网纹,直径60-90μm。弹丝长约400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石壁和土坡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中南及西南等地区。
化学成分
含R -(-)-8,11-二氢-α-花侧柏酮[R -(-)-8,11-dihydro-α-cuparenone],右旋-8(12)-全萼苔烯-9α-醇(gymnomitr-8(12)-en-9α-ol),R -(-)-α-花侧柏酮[R -(-)-α-cuparenone],6α,22-何帕二醇(6α,22-hopanediol),8β-羟基-9-全萼苔酮(8β-hydroxygymnomitrian-9-one),8(12)-全萼苔烯-9-酮(gymnomitr-8(12)-en-9-one], 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芹菜素-7,4′-二甲基醚(apigenin-7,4′-dimethylether)。
性味
淡;涩;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血。主疮疖肿毒;烧烫伤;跌打肿痛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2-15g。外用:适量,研粉敷;或捣敷。
复方
1.治疮疖肿毒 (石地钱)鲜品配苎麻根或南瓜瓤,捣烂敷。[br]2.治烧烫伤 (石地钱)鲜口研粉(烂),加三黄散(中药成方),等分,鸡蛋清调敷。或鲜品加南瓜瓤,捣匀敷。(1-2方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[br]3.治跌打肿痛 石地钱9g。煎服。并取鲜品适量捣敷患处。[br]4.治外伤出血 石地钱晒干,研末外敷。(3-4方出自《中国药用孢子植物》)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笔海胆
- 地莓子
- 桃枝
- 芡实
- 地红子根
- 郁金
- 对叶豆
- 榛子花
- 蒲圻贝母
- 满天星
- 和筋草
- 野苦荬菜
- 啤酒酵母
- 羚羊肉
- 止痢蒿
- 波缘假瘤蕨
- 蕨
- 露水草
- 浆水
- 黄芩子
- 消毒药
- 四脚蛇
- 麻柳树根
- 土贝母
- 芒叶小米草
- 红沙
- 焦槟榔
- 绿玉树
- 柳屑
- 枇杷花
- 头花杜鹃
- 蔓乌头
- 垂花香薷
- 桐根
- 落霜红根
- 粗灰钉
- 狗尾草
- 皮哨子
- 番石榴子
- 金花菜
- 臭草
- 金刚藤头
- 罗甸沟瓣
- 野芋叶
- 浮尸草
- 掌叶蓼
- 枸杞子
- 山荆子
- 独椒
- 算盘子根
- 赛葵
- 牛靥
- 毛黄堇
- 狗牙根
- 蟾蜍
- 粤万年青
- 臭梧桐花
- 火绒草
- 泡花树
- 水菖蒲
- 黄背草
- 山海螺
- 石蔓藤
- 阔叶赤车使者
- 一枝蒿
- 掌裂秋海棠
- 展枝唐松草
- 泽兰
- 柞木
- 紫茉莉
- 哉果
- 泽藓
- 莲子
- 紫椿
- 凤眼草
- 皂荚
- 猪髓
- 竹实
- 猪肺
- 竹荪
- 蝲蛄石
- 紫玉簪
- 紫绿草
- 广东升麻
- 枳椇子
- 梓白皮
- 獐骨
- 竹蜂
- 棕板
- 紫萁苗
- 红丝线
- 窄叶南蛇藤
- 中华蹄盖蕨
- 紫藤子
- 姊妹树
- 紫堇花
- 棕榈叶
- 真藓
- 紫云菜
- 栀子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