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龙胆
《*辞典》:石龙胆
拼音注音
Shí Lónɡ Dǎn
别名
蓝花地丁、紫花地丁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岩龙胆(《种子植物名称》),鬼点灯、六月绿花草、绿花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米布带(成都《常用草药治疗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龙胆科植物石龙胆的全草。春末夏初采取巳开花的全草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二年生草本,高达10厘米左右,丛生。茎和枝均为紫红色。单叶对生,无柄;圆形至卵圆形,长约1厘米,宽约5毫米。先端尖,全缘,两面有白色细柔毛。花单生于枝顶,蓝紫色;花萼管状,5裂,具白色柔毛;花冠钟状,5裂,褶全缘或2裂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管上;子房上位,1室,花柱短,柱头2裂。蒴果伸出花萼外,唇形状开裂,内有种子多数。花期春、夏间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山坡。分布山西、陕西、河北、江苏、四川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苦辛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肠痈,疔疮,痈肿,瘰疬,目赤肿痛。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清凉解毒。治一切恶疮,疔肿,瘰疬,无名肿毒及火眼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4钱(鲜者O.5~1两)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注意
痈疽己溃及虚寒者忌用。
复方
①治瘰疬疔疮,发背诸肿:石龙胆、白蒺藜。为末,油凋敷。
②治肠痈未化脓者:石龙胆、红藤、黄酒。水煎温服。(宜忌以下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石龙胆
拼音注音
Shí Lónɡ Dǎn
别名
蓝花地丁、紫花地丁、鬼点灯、绿花草、六月绿花草、龙胆地丁、米布带、小龙胆、细蛇药、兰桃花、千线花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龙胆科植物鳞叶龙胆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entiana squarrosa Ledeb.采收和储藏:春末、夏初采收开花的全草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细弱小草本,高3-8cm。茎黄绿色或紫红色,分枝多,铺散,斜升,全株被腺毛。基生叶呈莲座状,在花期枯萎,宿存,叶片倒卵形,长约1cm,宽约5mm;茎生叶小,外反,对生,无柄;叶片倒卵形至圆形,长约7mm,宽约5mm,先端急尖带短尖头,基部渐狭,两面均被白色细柔毛。花多数单生于分枝的顶端;花萼钟形,长约5mm,先端5裂,裂片卵圆形,先端尖锐,裂齿间收缩;花冠钟形,淡蓝色或白色,长8-10mm,5裂,褶全缘或2裂,较花冠裂片短;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;子房宽椭圆形,花柱短,柱头2裂,外反。蒴果倒卵形,长3.5-5.5mm,有柄,果先端有齿状翅.两侧边缘有狭翅,基部渐狭收缩成柄,柄长达8mm。种子黑褐色,表面具白色光亮的细网纹。花期4-7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-4200m的向阳山坡干草原、河滩、路边灌丛及高山草甸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西南(除西藏自治区外)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卷曲。根细小,棕色。茎纤细,近四棱形,多分枝,表面及黄色或黄绿色,密被短腺毛;质脆,易折断,断面黄色。叶对生,基部合生成筒而抱茎;脱落或破碎,完整叶呈倒卵形或倒披针形,先端反卷,具芒刺,边缘软骨质,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,质脆,易碎。单花顶生;花萼钟状,5裂,裂片卵形,先端有芒刺,花冠钟状,长约8mm,裂片5,卵形,先端锐尖,褶三角形,淡黄色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
苦;辛;性寒
归经
肺;肝;心经
功能主治
解毒消痈;清热利湿。主疔疮疖肿;瘰疬;无名肿毒;蛇咬伤;肠痈;目赤肿痛;黄疸;白带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~15g;鲜品15~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末调敷。
注意
痈疽已溃及虚寒者忌用。
各家论述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清凉解毒。治一切恶疮,疔肿,瘰疬,无名肿毒及火眼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乌蛇皮
- 乌口树
- 五爪风
- 牡荆油
- 牡蒿
- 乌金草
- 乌鸦胆
- 豆瓣香
- 大绿藤
- 工布乌头
- 野靛青
- 干冬菜
- 垂盆草
- 老鸦花藤
- 万年青
- 乌骚风
- 尾叶山柑
- 乌鸦
- 尾叶越橘
- 车前子
- 盘石龟
- 乌药花
- 薄柱草
- 五倍子内虫
- 万年蒿
- 蜜柑草
- 毛叶轮环藤
- 乌鸦头
- 乌泡刺
- 蜈蚣
- 桑根
- 鲎壳
- 天葵子
- 五代同堂
- 缬草
- 莨菪
- 铁扇子
- 水狼萁
- 扇子七
- 乌榄根
- 柳叶亚菊蒿
- 水翁叶
- 粉瘤菌
- 大叶黄杨根
- 小黑药
- 小地柏
- 乌鸦翅羽
- 大飞扬
- 石蚕
- 五谷虫
- 花蚁虫
- 秤杆升麻
- 熊油
- 万年柏
- 老虎耳根
- 人中黄
- 黑面叶
- 塔黄
- 威灵菊
- 石榕
- 黄毛耳草
- 地膏药
- 阳桃根
- 银叶柳
- 狭叶垂头菊
- 黄栎
- 益智仁
- 水田七叶
- 鸭涎
- 兴安白头翁
- 五气朝阳草
- 五脉绿绒蒿花
- 大避债蛾
- 昂天莲
- 五色草
- 银毛委陵菜
- 大叶马尾连
- 细叶泥炭藓
- 积雪草
- 锡叶藤
- 随手香
- 白榄根
- 菊花叶
- 假芫茜
- 竹兰草
- 蔛草
- 雀榕根
- 蜈蚣草
- 路旁菊
- 披散糖荠
- 地红子根
- 血参
- 华风车子
- 女儿红叶
- 黄背草果
- 石羊菜
- 糖橘红
- 新香草
- 熊掌
- 小儿腹痛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