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毛蛇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毛蛇
别名
平卧阴石蕨
来源
蕨类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阴石蕨Humata ropens (L. f.) Diels,以根状茎入药。全年可采,除去叶和须根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甘、淡,平。
功能主治
活血散瘀,清热利湿。用于风湿痹痛,腰肌劳损,白带,吐血,便血,尿路感染,肺脓疡;外用治跌打损伤,痈疮肿毒。
用法用量
1~2两,水煎服。外用鲜品适量,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红毛蛇
拼音注音
Hónɡ Máo Shé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骨碎补科植物阴石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umata repens(L.f.)Diels[Adiantum repens L.f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去附叶和须根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5-20cm。根茎长而横生,被密伏红棕色、披针形鳞片,盾状着生。叶远生;叶柄长5-10cm,红棕色,疏被鳞片,老则几光滑;叶片革质,卵状三角形,长5-10cm,基部宽3.5-5cm,向先端渐尖,两面光滑,半二回羽状分裂;羽片6-10对,基部1对最大,近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,圆钝头,基部不等宽,短楔形而下延,常向上弯弓,上方常为钝齿牙状;下方深裂,一回小羽片3-5片,基部下侧1片最长,约1-1.5cm,长圆形,圆钝头,略斜向下,全缘或有浅裂;从第2对羽片向上渐短,长圆披针形,先端有锯齿,边缘浅裂;叶脉背面明显,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,羽片先端有3-5对;囊群盖半圆形,棕色,略有光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900m的山谷溪边树上或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;淡;平
功能主治
活血止血;清热利湿;续筋接骨。主风湿痹痛;腰肌劳损;跌打损伤;牙痛;吐血;便血;尿路感染;白带;痈疮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30-60g,水煎服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精草
- 粗毛蹄盖蕨
- 茶子饼
- 花姬蛙
- 粗茎罗锅底
- 糙叶树
- 翠鸟
- 飞天蜈蚣
- 冬凌草
- 飞蛾藤
- 滑背草鞋根
- 董棕粉
- 穿山龙
- 花榈木
- 飞来鹤
- 独角芋
- 地牯牛
- 簇生卷耳
- 吊岩风
- 倒罐子根
- 臭菘种子
- 红花点地梅
- 吊兰
- 秤砣梨
- 红瑞木
- 臭山牛蒡
- 臭黄荆子
- 茶子心
- 黄独零余子
- 杠香藤
- 黄缅桂
- 黄鳝藤
- 大夜关门根
- 风车儿
- 多茎野豌豆
- 穿鞘花
- 翅茎香青
- 缠竹黄
- 鹅首马先蒿
- 酸枣根皮
- 苍术
- 地贵草
- 狗肝
- 豆腐皮
- 大叶香荠菜
- 华萝藦
- 珍珠莲根
- 地下明珠
- 白龙穿彩
- 狗肾
- 黄楝树
- 黄花母
- 独一味
- 干地黄
- 粉苞苣
- 臭茉莉叶
- 破天菜
- 臭茉莉
- 穿肠草
- 扶桑花
- 糙叶水苎麻
- 百花锦蛇
- 地锦
- 粗梗黄堇
- 臭黄荆
- 饭包草
- 臭黄荆叶
- 吊白叶
- 铜骨七
- 红根
- 白鱼
- 地皮风
- 粗叶木叶
- 黄蘑菇
- 凫肉
- 粗叶悬钩子
- 多刺绿绒蒿
- 白马鬃铃花
- 百眼藤
- 红杉
- 水贯众
- 皱叶羊蹄
- 枳实
- 黑参
- 黑色鳞毛蕨
- 皱叶变豆菜
- 松树皮
- 东北桤木
- 黑面防己
- 中华剑蕨
- 异叶青兰
- 茯苓皮
- 黄蜀葵花
- 鼋膏
- 豆蔻壳
- 蒲棒
- 肥皂核
- 亮叶桦皮
- 芭蕉头
- 木本远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