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广草
《中华本草》:湖广草
拼音注音
Hú Guǎnɡ Cǎo
别名
走茎丹参、乌痧草、盐咳药、小退火草
英文名
Herb of Creeping Sage
出处
出自《广西药植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佛光草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lvia substolonifera Stib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lvia substolonifera Stib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佛光草,一年生10-40cm。须根丛生。茎被短柔毛或微柔毛。基生叶大都为单叶,茎生叶为单叶或三出叶,单叶卵圆形,长1-3cm,近无毛,小叶卵圆形,顶生的较大。轮伞花序2-8花,疏离,组成顶生及腋生假总状花序;苞片卵圆形;花萼钟形,长3-4mm,外被微柔毛及腺点,上唇全缘,下唇具2齿,齿卵状三角形;花冠淡红色或淡紫色,上唇直伸,下唇3裂;花丝长约1mm,药隔短小,长不及1mm,弧形,上下壁等长。小坚果卵圆形,淡褐色。花期3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-950m的林边、沟边、石隙等潮湿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。
药理作用
镇咳、平喘、祛痰作用,湖广草煎剂8mg/ml、17mg/ml对组胺所致离体豚鼠气管收缩均有松驰作用。煎剂10g/kg给小鼠腹腔注射,对氨雾法咳嗽有显着才镇咳作用,口服无效。煎剂20g/kg灌胃,未见大鼠呼呼道分泌液有显着的变化经。
性味
味微苦;性平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化痰;益肾;调经;止血。主肺热咳嗽痰多气喘;吐血;肾虚腰酸;小便频数;带下;月经过多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右炖肉服。外用:管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治痧症,蜘蛛疮。
2.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清肺热,止吐血。治风热咳嗽,痰多气喘及吐血。
2.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清肺热,止吐血。治风热咳嗽,痰多气喘及吐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湖广草
别名
佛光草、小灯台、荔枝肾
来源
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蔓茎鼠尾Salvia substolonifera Stib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收,晒干。
性味
微苦、辛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平喘止咳,调经止血。用于风湿咳嗽,痰多气喘,吐血,白带,小便频数,腰痛,月经过多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厚皮树
- 林荫千里光
- 梨枝
- 刺五加
- 牛心果
- 棠梨枝叶
- 竹荪
- 榆白皮
- 勾儿茶
- 石龙胆
- 獭肝
- 绵毛马兜铃
- 毒鱼藤
- 柱果木榄叶
- 兰石草
- 冷饭果叶
- 建神曲
- 金线风
- 假酸浆花
- 白叶刺根
- 壶卢子
- 自消容根
- 铜苋菜
- 鸭脚黄边
- 腐婢
- 禹粮土
- 卵叶娃儿藤
- 问荆
- 苦楝花
- 鱼鳞菜
- 黑心蕨
- 鸡血七
- 蓝萼香茶菜
- 猪肤
- 莎草蕨
- 贯众
- 小肺筋草
- 蓝猪耳
- 大叶紫苏
- 山货榔
- 矮脚苦蒿
- 狸尾草
- 圆叶娃儿藤
- 四照花
- 文冠果
- 玉米须
- 大乌泡根
- 仙半夏
- 芸苔子
- 珍珠菜
- 山鸡蛋
- 黄毛岩白菜
- 山五味子根
- 五转七
- 三爪金龙
- 青蒿
- 枇杷花
- 花楸
- 刚竹
- 山砂姜
- 红紫珠
- 盐麸子
- 榆叶
- 羊舌树
- 乌骨麻
- 钓杆柴
- 臭矢菜
- 百两金
- 碎骨子
- 朱砂根
- 红豆
- 越王余筭
- 龙眼壳
- 花叶矮沱沱
- 附地菜
- 大脖子药
- 咬人狗
- 亚婆潮
- 痰药
- 番木瓜
- 买麻藤
- 红枫荷
- 大伸筋
- 牛耳大黄
- 漆大姑根
- 高粱
- 野芋实
- 飞燕草
- 酸枣根
- 酸猴儿
- 臭山羊
- 狸骨
- 小叶金花草
- 大对经草
- 藨草
- 一年蓬
- 野洋烟根
- 灯台莲
- 枪刀菜根
- 龙须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