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芭蕉
《中华本草》:野芭蕉
拼音注音
Yě Bā Jiāo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芭蕉科植物树头芭蕉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sa wilsonii Tutch.[Ensete wilsonii(Tutch.)Cheesm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树头芭蕉,多年生草本,植株高6-12m,无蜡粉。假茎胸径15-25cm,淡黄色,带紫褐色斑块。叶柄细而长,有张开的窄翼,长40-60cm;叶片长圆形,长1.8-2.5m,宽60-80cm,基部心形,叶脉于基部弯成心形。花序下垂,序轴无毛;苞片外面紫黑色,被白粉,内面浅土黄色,每苞片内有花2列;花被片淡黄色,离生花被片倒卵状长圆形,先端具小尖头,合生花被片长为离生花被片的2倍或以上,先端3齿裂,中裂片两侧具小裂片。浆果几圆柱形,长10-13cm,直径4.4cm,果身直,成熟时灰深绿色,果柄长3.5-4.5cm,深绿色,密被白色短毛,果内几乎全是种子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沟谷潮湿肥沃土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岭以南各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截疟。主疟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注意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孕妇忌服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厚朴花
- 回心草
- 牛角瓜
- 蜂胶
- 鸡冠苗
- 丽春花
- 木槿根
- 蜂糖罐
- 牛筋刺寄生
- 牡丹三七
- 苜蓿
- 南瓜蒂
- 卷心菜
- 陀罗紫菀
- 棘胸蛙
- 蜜环菌
- 牛黄
- 买麻藤
- 通天蜡烛
- 通花花
- 蓼大青叶
- 黄葛树
- 两面针
- 小麦苗
- 铁树果
- 双色龙胆
- 鱼串草
- 龙利叶花
- 鹿齿
- 粘人花根
- 大将军
- 屈头鸡
- 骆驼蹄瓣
- 风藤草
- 南藤
- 榕树皮
- 红葱
- 西南金刚藤
- 扁蕾
- 竹黄
- 舞草
- 旋复花
- 豺皮
- 了哥王
- 荜澄茄
- 牛尾菜
- 耐冬果
- 柠鸡儿果
- 蒿雀
- 裂叶秋海棠
- 通草
- 花椒叶
- 美丽风毛菊
- 野芭蕉
- 骆驼黄
- 菊花叶
- 蘘草
- 粗叶卷柏
- 南牡蒿
- 墓头回
- 岩陀
- 毛葡萄叶
- 蛇接骨
- 建兰叶
- 木姜花
- 罗望子叶黄檀
- 翼核果
- 踏膀药
- 血余
- 水枇杷
- 炉甘果
- 三品一枝花
- 鸬鹚涎
- 革耳
- 牛眼珠
- 黑豆衣
- 十两叶
- 栗毛球
- 江珧柱
- 鹿蹄草
- 猕猴桃藤中汁
- 红花山牵牛
- 铁线莲
- 大叶楠
- 茅草叶
- 槐叶
- 竹蠹虫
- 虎睛
- 轮叶八宝
- 畲山羊奶子
- 广金钱草
- 钮子瓜
- 野马蹄草
- 肥荚红豆
- 头花杜鹃
- 栝楼皮
- 鸡翮羽
- 大火草根
- 红皮
- 一匹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