棘针
《中华本草》:棘针
拼音注音
Jí Zhēn
别名
白棘、棘刺、赤龙爪。
英文名
Spine of Common Jujube, Spine of Chinese Date
出处
1.《唐本草》:棘有赤、白两种,亦犹诸枣色类非一,后条用花,斯不足怪。 以江南无棘,李云用枣针。今用棘刺, 当取白针为胜。花即棘花,定无别物。然刺有两种,有钩者,有直者,补益宜用直者,疗肿宜用钩者。2.《蜀本草》:《切韵》曰,棘,小枣也,田野间多有之。丛高三、二尺,花叶茎实俱似枣也。3.《本草衍义》:白棘,乃是酸枣未长大时枝上刺也。白棘,一名棘针,一名棘刺,按《经》如此甚明,诸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.var.spinosa (Bunge)Hu ex H.F.Chow 的棘刺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iziphus jujuba Mill.var.spinosa (Bunge)Hu ex H.F.Chow [Z.vulgaris Lam.var.spinosa Bunge]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采,晒干。
原形态
酸枣 落叶灌木,稀为小乔木,高1-3m。老枝灰褐色,幼枝绿色;于分枝基部处具刺1对,1枚针形直立,长达3cm,另1枚向下弯曲,长约0.7cm。单叶互生;托叶针状;叶片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先端钝,基部圆形,稍偏斜,边缘具细锯齿。花小,2-3朵簇生于叶腋;花萼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;花瓣5,黄绿色,与萼片互生,雄蕊5,与花瓣对生;花盘明显,10浅裂;子房椭圆形,埋于花盘中,花柱2裂。核果肉质,近球形,成熟时暗红褐色,果皮薄,有酸味。花期6-7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或干燥的山坡、山谷、丘陵、平原、路旁以及荒地。性耐干旱,常形成灌木丛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西北及辽宁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。
性味
辛;寒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痈肿;喉痹;尿血;腹痛;腰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汁涂;或研末蓄鼻。
复方
①治诸恶肿失治有脓: 烧棘针作灰,水服之,经宿头出。 (《干金方》)②治丁肿: 曲头棘刺四百枚,橘皮三两。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半升,服一合。涂肿上亦得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)③治肾脏冷气卒攻,脐腹疼痛拘撮甚者: 槟榔一分(两),棘针钩子一合(微炒)。上药,捣粗罗为散,都作一服,以水一大盏,煎至五分,又入好酒半中盏,更煎三、五沸,去滓,不计时候,稍热分为二服。 (《圣惠方》)④治头风疼痛: 倒钩棘针四十九个(烧存性),丁香一个,麝香一皂子。为末,随左、右塞鼻 (《圣惠方》)⑤治尿血: 刺针二升。水三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 (《外台》)⑥治小儿一切疳: 棘针、瓜蒂等分。捣细罗为散,每用黍粒大,吹入鼻中,日二度佳。 (《圣惠方》吹鼻散)⑦治小儿喉痹: 棘针烧灰,水服半钱。(《圣惠方》)⑧治小儿天风口噤,乳不下: 白棘烧末,水服一钱匕。(《子母秘录》)⑨治倒睫拳毛: 木鳖子二个(令炒),木贼一百二十节,地龙二条(去土),赤龙爪一百二十个。上为细末,摘去倒睫,每日以纸捻蘸药之,一日三、五次。 (《普济方》)⑩治齿虫: 腐烂棘针二百枚(即是枣木刺朽落地者)。 以水二升,煎取一升含之,日四、五度,以瘥为度。(《小品方》腐棘刺漱汤)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述》:《准绳》治溲血,有鹿茸丸,用棘刺逐队于诸补剂中,且有桂、附,是则《别录》所云疗丈夫虚损云云,非无据也。第如《本经》之治,似以溃脓止痛决刺结为先者,得非此味补益,乃有为之前导而致其功乎?是则行而补者,在诸药味中,或未有如斯之兼善也。惟是白棘、棘针,在《别录》主治,若有稍别,更当以寇氏之说明之。2.《本经》:主心腹痛,痈肿,溃脓,止痛。3.《别录》:决刺结,疗丈夫虚损,阴痿,精自出。补肾气,益精髓。疗腰痛,喉痹不通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棘针
拼音注音
Jí Zhēn
别名
白棘(《本经》),棘刺、枣针(《别录》),赤龙爪(《普济方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棘刺。
性味
①《本经》:"味辛,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消肿,溃脓,止痛。治痈肿有脓,心腹痛,尿血,喉痹。
①《本经》:"主心腹痛,痈肿,溃脓,止痛。"
②《别录》:"决刺结,疗丈夫虚损,阴痿,精自出。补肾气,益精髓。""疗腰痛,喉痹不通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汁涂或研末搐鼻。
复方
①治诸恶肿失治有脓:烧棘针作灰,水服之,经宿头出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丁肿:曲头棘刺四百枚,橘皮三两。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半升,服一合。涂肿上亦得。(《古今录验方》)
③治肾脏冷气卒攻,脐腹疼痛拘撮甚者:槟榔一分(弼),棘针钩子一合(微炒)。上药,捣粗罗为散,都作一服,以水一大盏,煎至五分,又入好酒半中盏,更煎三、五沸,去滓,不计时侯,稍热分为二服。(《圣惠方》)
④治头风疼痛:倒钩棘针四十九个(烧存性),丁香一个,麝香一皂子。为末,随左,右塞鼻。(《圣惠方》)
⑤治尿血:刺针二升。水三升,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(《外台》)
⑥治小儿一切疳:棘针、瓜蒂等分。捣细罗为散,每用黍粒大,吹入鼻中,日二度佳。(《圣惠方》吹鼻散)
⑦治小儿喉痹:棘针烧灰,水服半钱。(《圣惠方》)
⑧治小儿天风口噤,乳不下:白棘烧末,水服一钱匕。(《子母秘录》)
⑨治倒睫拳毛:木鳖子二个(令炒),木贼一百二十节,地龙二条(去土),赤龙爪一百二十个。上为细末,摘去倒睫,每日以纸捻蘸药搐之,一日三、五次。(《普济方》)
⑩治齿虫:腐烂棘针二百枚(即是枣木刺朽落地者)。以水二升,煎取一升含之,日四、五度,以瘥为度。(《小品方》腐棘刺漱汤)
各家论述
《本草述》:"《准绳》治溲血,有鹿茸丸,用棘刺逐队于诸补剂中,且有桂、附,是则《别录》所云疗丈夫虚损云云,非无据也。第如《本经》之治,似以溃脓止痛决刺结为先者,得非此味补益,乃有为之前导而致其功乎?是则行而补者,在诸药味中,或未有如斯之兼善也。惟是白棘、棘针,在《别录》主治,若有稍别,更当以寇氏之说明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报春花
- 西藏酸模
- 金钟花
- 深山黄堇
- 饱饭花果
- 梧桐
- 翠雀花
- 倒提壶
- 空柄假牛肝
- 胡芦巴
- 蜘蛛蜕壳
- 球衣藻
- 榆树
- 半边山
- 针刺铁仔
- 桔梗
- 流苏子根
- 酱头
- 紫藤
- 鲤鱼
- 蜘蛛果茎叶
- 蔛草
- 谷皮树
- 石蚕
- 柳叶
- 大九股牛
- 山蚂蝗
- 鲎肉
- 白云瓜花
- 丝绵
- 抱树莲
- 土良姜
- 一皮草
- 玉柏
- 蛤蟆草
- 红门兰
- 九节莲
- 榼藤子
- 苦檀子
- 水芹
- 天韭
- 野枇杷
- 冷饭果叶
- 三叶豆
- 牡荆
- 金钱松叶
- 石上柏
- 水伤药
- 香樟果
- 杏叶
- 四里麻
- 五色草
- 绛梨木
- 羊胆
- 雷丸
- 驴打滚草
- 乌榄根
- 滚山虫
- 一颗针
- 樟树子
- 莨菪根
- 五指毛桃
- 肉豆蔻
- 九里香根
- 豹皮樟
- 大横纹
- 洪连
- 绿玉树
- 海南虎皮楠
- 香油罐
- 短叶蹄盖蕨
- 白骨走马
- 丝茅七
- 石吊兰
- 鲫鱼胆
- 凉粉草
- 铁罗汉
- 杯苋根
- 鼠妇画眉草
- 西藏花椒
- 鹿蹄肉
- 鸡肠狼毒
- 莓叶委陵菜
- 白背三七茎叶
- 楸子
- 芒消
- 马勃
- 白药子
- 鹧鸪
- 大高良姜
- 白桂
- 毛叶木通
- 花叶九节木
- 甘遂
- 杭州荠薴
- 山橙叶
- 野绿麻根
- 葫芦
- 野菊花
- 山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