钩凝菜
《中华本草》:钩凝菜
拼音注音
Gōu Nínɡ Cài
别名
钩仙菜、牛毛石花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仙菜科植物钩凝菜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mpylaephora hypnacoides J.Ag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藻体紫红色,软骨质,分节清晰,长4-10(-20)cm,直径0.6mm。二叉分枝,枝端钳形,主枝先端弯曲成镰刀状。四分孢子囊散生在钩状部分。囊果生在小枝的顶端。固着器盘状,圆锥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在低潮带岩石上,常缠绕在马尾藻藻体上。资源分布:我国黄海、渤海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含蛋白质4.6%-5.8%,脂肪0.5%-2.5%,碳水化合物1.6%-2.8%,灰分0.4%-0.7%。并分离得到藻胆蛋白(phycobiliprotein)。
药理作用
钩凝菜对人工培养液中蛔虫毒杀效力是海人草杀蛔效率的33%。
功能主治
清热;通便。主便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鹅观草
- 鹄油
- 麦瓶草
- 维特他
- 刺老鸦
- 苦壶卢花
- 桃金娘
- 蜜环菌
- 光果南蛇藤
- 虎尾兰
- 麻鱼肉
- 尿泡草
- 细叶香桂
- 蚂蚁花根
- 红花山牵牛
- 心叶荆芥
- 番泻叶
- 桃胶
- 小花吊兰
- 老熊花
- 麻叶
- 莕菜
- 栗子
- 羊齿天冬
- 茶子心
- 黄花鸢尾
- 豆腐渣果
- 水马桑
- 地蜂子
- 黑壳楠
- 药用倒提壶
- 茨菇草
- 蚕蛹
- 水紫菀
- 豌豆
- 斩龙草
- 鹅掌楸
- 无漏子
- 清香桂
- 孔雀尾
- 北沙参
- 刺瓜
- 铧头草
- 鹅喉管
- 白果树皮
- 芸苔
- 华南胡椒
- 台湾千金藤
- 金牛七
- 四川苦丁茶
- 南岭黄檀
- 丽子藤
- 须叶藤
- 水黾
- 水毛射
- 海螺壳
- 苦壶卢
- 独行千里
- 鸡脚草乌
- 岩乌头
- 陀罗紫菀
- 鹅不食草
- 爬藤榕
- 黄毛榕
- 千金子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大鲵
- 蕨萁
- 山大颜
- 点地梅
- 风藤草
- 过山龙
- 回心草
- 绣球防风根
- 牛耳枫根
- 三月泡
- 括金板
- 石龙胆
- 岩陀
- 蝴蝶花
- 鹅胆
- 蓝茶
- 罗锅底
- 狗狗秧
- 香果脂
- 小九节铃
- 莲须
- 水晶兰
- 牛脂
- 刺瓜米草
- 土羌活
- 鲫鱼
- 苦豆根
- 牛喉咙
- 春尖油
- 蛇王藤
- 六月青
- 小叶寄树兰
- 李根
- 南方露珠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