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灵丹
《中华本草》:千灵丹
拼音注音
Qiān Línɡ Dān
别名
花叶子、斑叶兰、巴掌草、花叶鹿含草
英文名
Philippine Paphiopedilum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兜兰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phiopedilum parishii(Rchb. F.) Pfitz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兜兰,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粗壮,节上丛生密被棕色茸毛的索状须根。叶基生;叶片肉质增厚,排成紧密2列,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状椭圆形,高15-40cm,宽4-6cm,先端钝而微凹,中脉在上面凹陷,背面突起,基部相互套叠成鞘状。花葶从叶丛中央抽出,长30-50cm;花4-6朵排成总状花序,粉白色;萼片和花瓣在花蕾时折叠,开放时伸展;唇瓣上部呈兜状。蒴果长卵形,长约4cm,直径约1cm,先端宿存花柱长约1cm,熟后3瓣裂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密林中树上或较阴湿的岩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性味
辛;苦;平
归经
肺;胃;肾经
功能主治
止咳平喘;祛风止痛。主肺痨;咳嗽;哮中喘;风湿骨痛;肠胃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品6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辛,性平。有止咳平喘、祛风止痛的功能。用于肺结核、支气管炎、哮喘、风湿骨痛、类风湿关节炎、慢性胃痛、肠胃炎。《红河中草药》和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将本种误定为狮子利(同色兜兰)P. cowolor.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墙草
- 曲毛露珠草
- 漆树木心
- 漆子
- 秦皮
- 蚯疽草
- 槭叶草
- 秋枫
- 荞麦秸
- 秦岭冷杉
- 全缘凤尾蕨
- 枪刀菜根
- 秦岭耧斗菜
- 琴叶榕
- 七星草
- 芡实茎
- 茄叶一枝蒿
- 千打锤
- 屈头鸡根
- 七里明
- 石首鱼鲞
- 祁州一枝蒿
- 全缘榕
- 乔木刺桐
- 千叶独活
- 荠苎
- 梵天花根
- 柃木
- 秃叶红豆树
- 尖苞柊叶根
- 白背小报春
- 两指剑
- 尖连蕊茶根
- 白花龙胆
- 长叶珊瑚果
- 柠条籽
- 紫金标
- 獾油
- 木姜子
- 橘核
- 长松
- 铁骨银参
- 苦蘵
- 贯叶连翘
- 蜀羊泉
- 竹叶心
- 蔗鸡
- 朱砂七
- 金樱叶
- 杏仁
- 鸡眼草
- 大头茶果
- 排钱草根
- 长梗千里光
- 牛奶浆草
- 牛蒡根
- 榕树皮
- 红靛
- 倒提壶
- 通经草
- 茱苓草
- 阳桃
- 红根草
- 大皮消
- 青鱼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朱唇
- 乳花
- 乌桕木根皮
- 藜芦
- (鱼彭)鱼鳃
- 白鹤灵芝
- 细齿叶柃
- 车前草
- 寒莓叶
- 树五加
- 昂天莲
- 脓见愁
- 藤本夜关门
- 野樱花
- 黑心姜
- 小倒钩藤
- 人参须
- 总序绿绒蒿
- 降香
- 碎骨红
- 苦楝花
- 乌奴龙胆
- 火把花
- 骆驼蹄瓣
- 寒莓根
- 石决明
- 灰藋
- 两广瘤足蕨
- 菥蓂
- 野芝麻花
- 绢毛菊
- 吉笼草
- 鲤鱼
- 人指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