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粱根
《中华本草》:高粱根
拼音注音
Gāo Liɑnɡ Gēn
别名
蜀黍根、爪龙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高梁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rghum vulgare Pers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高粱,一年生栽培作物。秆高随栽培条件及品种而异,节上通常无白毛髯毛。叶鞘无毛或被白粉;叶舌硬纸质,先端圆,边缘有纤毛;叶片狭长披针形,长达50cm,宽约4cm。圆锥花序有轮生、互生或对生的分枝;无柄小穗卵状椭圆形,长5-6mm,颖片成熟时下部硬革质,光滑无毛,上部及边缘具短柔毛,两性,有柄小穗雄性或中性;穗轴节间及小穗柄为线形,边缘均具纤毛,但无纵沟;第1颖背部突起或扁平,成熟时变硬而光亮,有窄狭内卷的边缘,向先端渐内折,第2颖舟形,有脊;第1外稃透明膜质,第2外稃长圆形或线形,先端2裂,从裂齿间伸出芒,或全缘而无芒。颖果倒卵形,成熟后露出颖外,花、果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我国北方普遍栽培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平喘;利水;止血;通络。主咳嗽喘满;小便不利;产后出血;血崩;足膝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烧存性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高粱根
拼音注音
Gāo Liánɡ Gēn
别名
蜀黍根、瓜龙(《纲目》),高粱七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蜀黍的根。
性味
《贵州草药》:"味甘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平喘,利尿,止血。治咳嗽喘澜,胃气疼痛,血崩,产后出血。
①《纲目》:"煮汁服,利小便,止喘满;烧灰酒服,治难产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利湿,消肿止痛。安神定志。"
复方
①治心气疼痛:高粱根煎汤温服。(《纲目》)
②治横生难产:高粱根,阴干,烧存性,研末,酒服二钱。(《纲目》)
③治功能性子宫出血,产后出血:陈高粱根七个,红糖五钱。水煎服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④治喘咳:高粱七五钱,蒸冰糖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⑤治狂病(精神失常):高粱七一两,石菖蒲、水灯芯各五钱,苦竹叶五片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虾须草
- 蓖麻蚕
- 布荆
- 阿尔泰扭藿香
- 山杨柳
- 红毛鸡
- 鮠鱼
- 杜仲藤
- 白绿叶果实
- 秘鲁香胶
- 椰子
- 龟版胶
- 金石斛
- 水芋
- 甘蓝
- 土色牛肝菌
- 地毡草
- 深红龙胆
- 长叶水麻
- 牛筋果
- 番木瓜叶
- 大丁草
- 团叶鳞始蕨
- 圆叶南蛇藤根
- 沙糖木
- 黄花香薷
- 金刚刺
- 猪鬃草
- 云南美登木
- 梨皮
- 野兔骨
- 慕荷
- 狸尾草
- 毛八角枫
- 冰草白穗
- 兰花石参
- 湿鼠曲草
- 根辣
- 大山芝麻
- 八仙草
- 百灵草
- 全毛悬钩子
- 大千生
- 厚叶贯众
- 刘寄奴
- 海鹞鱼齿
- 接骨木根
- 绿叶五味子
- 疝气草
- 白木耳
- 黍米
- 黄花补血草
- 臭辣树
- 细叶桉叶
- 白鹇
- 大叶金花草
- 李
- 白背枫
- 酥
- 东北红豆杉
- 鲜黄连
- 麦瓶草种子
- 蝌蚪
- 金猫头
- 宝盖草
- 黄接骨丹
- 小叶杨
- 波罗蜜核中仁
- 鬣羚角
- 香榧草
- 炮掌果
- 山梗菜
- 腊雪
- 南瓜藤
- 朱砂藤
- 五叶泡
- 蒙自草胡椒
- 柃木
- 胆星
- 蚌肉
- 山麻黄
- 金鸡尾
- 决明子
- 通骨消茎叶
- 麻黄根
- 紫石英
- 排钱树
- 川明参
- 香茅花
- 枸橘
- 猪屎豆
- 紫芝
- 金丝桃果实
- 红升麻根
- 烟管蓟
- 对叶豆
- 大肺经草
- 草本三角枫
- 白榔皮
- 藤子甘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