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粱根
《中华本草》:高粱根
拼音注音
Gāo Liɑnɡ Gēn
别名
蜀黍根、爪龙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高梁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rghum vulgare Pers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高粱,一年生栽培作物。秆高随栽培条件及品种而异,节上通常无白毛髯毛。叶鞘无毛或被白粉;叶舌硬纸质,先端圆,边缘有纤毛;叶片狭长披针形,长达50cm,宽约4cm。圆锥花序有轮生、互生或对生的分枝;无柄小穗卵状椭圆形,长5-6mm,颖片成熟时下部硬革质,光滑无毛,上部及边缘具短柔毛,两性,有柄小穗雄性或中性;穗轴节间及小穗柄为线形,边缘均具纤毛,但无纵沟;第1颖背部突起或扁平,成熟时变硬而光亮,有窄狭内卷的边缘,向先端渐内折,第2颖舟形,有脊;第1外稃透明膜质,第2外稃长圆形或线形,先端2裂,从裂齿间伸出芒,或全缘而无芒。颖果倒卵形,成熟后露出颖外,花、果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我国北方普遍栽培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平喘;利水;止血;通络。主咳嗽喘满;小便不利;产后出血;血崩;足膝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烧存性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高粱根
拼音注音
Gāo Liánɡ Gēn
别名
蜀黍根、瓜龙(《纲目》),高粱七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蜀黍的根。
性味
《贵州草药》:"味甘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平喘,利尿,止血。治咳嗽喘澜,胃气疼痛,血崩,产后出血。
①《纲目》:"煮汁服,利小便,止喘满;烧灰酒服,治难产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利湿,消肿止痛。安神定志。"
复方
①治心气疼痛:高粱根煎汤温服。(《纲目》)
②治横生难产:高粱根,阴干,烧存性,研末,酒服二钱。(《纲目》)
③治功能性子宫出血,产后出血:陈高粱根七个,红糖五钱。水煎服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④治喘咳:高粱七五钱,蒸冰糖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⑤治狂病(精神失常):高粱七一两,石菖蒲、水灯芯各五钱,苦竹叶五片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细叶野牡丹
- 苏木蓝
- 硼砂
- 矮脚苦蒿
- 岩梭花
- 香叶根
- 鸡冠菜
- 了哥王
- 鸡子黄
- 蕺叶秋海棠
- 鹿茸草
- 青羊肝
- 亮叶桦皮
- 泽兰
- 柱果木榄叶
- 牛心果
- 獭肝
- 皂荚子
- 贯众
- 牛毛草
- 飞扬草
- 三棱马尾
- 蒲蒻
- 龙眼核
- 牛尾泡
- 鸬鹚涎
- 竹叶兰
- 赛北紫堇
- 醋糟
- 三白草
- 鹿肾
- 风藤草根
- 三色堇
- 五叶薯
- 葱汁
- 凤尾蕉花
- 菩萨鱼
- 粟米
- 楤木白皮
- 风兰
- 厚皮香花
- 寒莓根
- 鸡谷草
- 栾华
- 七叶胆
- 锅铲叶
- 鸡骨柴
- 羽裂盾蕨
- 矮脚枫叶
- 绒仙人球
- 边缘鳞盖蕨
- 黑花韭
- 鬼目
- 宽穗兔耳风
- 一匹草
- 西藏鸡爪草花
- 痢止草
- 水杨梅根
- 蝙蝠葛根
- 裸茎金腰子
- 聚叶虎耳草
- 兜冠黄共享
- 华东阴地蕨
- 薜荔根
- 湖广草
- 擘蓝
- 龙虱
- 赤杨
- 大金银花
- 盐麸叶
- 装饰卷柏
- 鸡子
- 红木耳
- 沙斑鸡
- 蛮刀背
- 海盘车
- 鸡血
- 鱼脑石
- 鲱鱼
- 刺人参
- 香加皮
- 鸡爪参
- 百里香叶杜鹃
- 三七草
- 藤壶
- 黑鸫
- 索骨丹
- 饺剪藤
- 螃蟹甲
- 竹卷心
- 羚羊角
- 五龙根
- 鬼点灯
- 牛奶莓
- 茶条槭
- 骑马参
- 元宝槭
- 省沽油根
- 高山羊不吃
- 丁香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