鲫鱼胆
《中华本草》:鲫鱼胆
拼音注音
Jì Yú Dǎn
英文名
Goldfish gallbladd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鲫鱼的胆囊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rassius auratus (Linnaeus.)采收和储藏:捕捞后,剖腹,取出胆囊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鲫鱼,体侧扁,宽而高,腹部圆。头小。吻钝。口端位。无须。眼大。下咽齿1行,侧扁,倾斜面有一沟纹。鳃耙37-54,细长,呈披针形。鳞大,侧线鳞。背鳍4,15-19,鳍长,起点在吻端至尾鳍基之中间。臀鳍3,5,背、臀鳍均有硬刺。全身呈银灰色,背部色略暗。各鳍均为灰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鲫鱼适应性很强,是一种广温性鱼类。资源分布: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,各省区均有分布。
性味
味苦;性寒;有毒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明目;杀虫;敛疮。主消渴;砂眼;疳;疮;阴蚀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点眼、滴鼻或调涂。内服:调它药。
注意
本品有毒,不宜直接吞服,肝、肾功能不全者禁服。
复方
①治小儿脑涪,鼻痒,毛发作穗,面黄赢瘦:鲫鱼胆滴于鼻中,连二、五日用之。(《圣惠方》)②治砂眼:冰片一分,琥珀二分。共研细未,大鲫鱼胆五个调涂。(贵州)③治渴疾饮水不止:白浮石。蛤粉。蝉壳(去头、足)各等分。上细未,用卿鱼胆七个,调三钱服,不拘时候。(《本事方》神效散)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取汁涂疳疮。阴蚀疮,杀中止痛;点喉中,治骨鲠、竹刺不出。2.《陆川本草》:治白喉,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鲫鱼胆
拼音注音
Jì Yú Dǎn
别名
空心花、嫩肉木、丁药
来源
紫金牛科鲫鱼胆Maesa perlarius (Lour.)Merr.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。
性味
苦、平。
功能主治
接骨消肿,生肌祛腐。治跌打刀伤,疔疮。
用法用量
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鲫鱼胆
拼音注音
Jì Yú Dǎn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鲤科动物鲫鱼的胆。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取汁涂疳疮、阴蚀疮,杀虫止痛;点喉中,治骨鲠、竹刺不出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治白喉。"
复方
①治小儿脑疳,鼻痒,毛发作穗,面黄羸瘦:鲫鱼胆滴于鼻中,连二、五日用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砂眼:冰片一分,琥珀二分。共研细末,大鲫鱼胆五个调涂。(贵州)
③治渴疾饮水不止:白浮石、蛤粉、蝉壳(去头、足)各等分。上细末,用鲫鱼胆七个,调三钱服,不拘时侯。(《水事方》神效散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香果
- 白花蛇目睛
- 矮脚苦蒿
- 蓝叶棵
- 岩椒
- 龟胆汁
- 凉三七
- 锡生藤
- 高粱泡叶
- 青海马尾连
- 多刺绿绒蒿
- 牛齿
- 回回豆
- 牛心果
- 苏木蓝
- 蝈蝈
- 鸡冠草
- 贯众
- 隔山香
- 甘肃棘豆
- 藏丁香
- 葛蕈
- 短柄南蛇藤茎叶
- 鸡排骨草
- 海石鳖
- 炮弹果
- 羊皮
- 黄葛树
- 七叶一枝花
- 西藏花椒种子
- 鸭
- 绵马贯众
- 狭叶山胡椒
- 鸡子
- 狼尾巴花
- 山鸢尾花
- 四棱通
- 裂叶堇菜
- 大头茶果
- 猪鬃刚
- 唐古特青兰
- 粗叶木叶
- 鹅喉管
- 山吴萸果
- 豆叶参
- 高良姜
- 苍耳
- 盘龙参
- 砧草
- 竻苋菜
- 鼻血雷
- 石榴皮
- 镰萼虾脊兰
- 鼻烟
- 鸡脚参
- 湖北楤木
- 五色梅花
- 百合子
- 五味子
- 鸡骨草
- 牛背鹭
- 肺形草
- 布荆
- 蚕砂
- 过塘蛇
- 大黑药
- 鳖肉
- 龙头节肢蕨
- 姜黄草
- 荡皮参
- 心叶虎耳草
- 鹿皮
- 韭叶芸香草
- 黑骨头
- 玳瑁肉
- 红皮
- 铁苋
- 桂花子
- 吊兰
- 苞蔷薇根
- 梵天花
- 短柄菝葜
- 斑楮头红
- 鸲鹆
- 獭肝
- 柱果木榄叶
- 红敷地发
- 革耳
- 赤地榆
- 水茄冬叶
- 鸡冠参
- 三果木皮
- 都咸子
- 萝藦
- 五托莲
- 长距兰
- 柴胡叶链荚豆
- 豆腐渣
- 蔷薇根
- 蛇迷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