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虎耳草
《中华本草》:黑虎耳草
拼音注音
Hēi Hǔ ěr Cǎo
别名
黑化虎耳草、阿仲茶保。
英文名
all grass of black saxifraga
出处
始载于《青藏高原药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虎耳草科植物黑虎耳草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xifraga atrata Engl.
原形态
黑虎耳草 多年生草本,高7-23cm。根茎很短。叶基生;叶柄长1-2cm;叶片卵形或阔卵形,长1.2-2.5cm,宽0.8-1.8cm,先端急尖或稍钝,两面近无毛,边缘具圆齿状锯齿和睫毛。花葶1或数条丛生,疏被白色卷曲柔毛;聚伞花序圆锥状或总状,长3-9cm,具有7-25朵花;花梗被柔毛;萼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,先端急尖或稍渐尖,在花期反曲,3-7脉于先端汇合成1疣点;花瓣白色,卵形至椭圆形,先端钝或微凹,基部狭缩成爪;雄蕊长3-5.9mm,花丝钻形,花药黑紫色;心皮2,大部合生,黑紫色,子房阔卵球形,花柱2。花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0-3800m的高山草甸或石隙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青海等地。
性味
微苦;寒
归经
入肺经
功能主治
清肺止咳。主肺热喘咳;肺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花:味微苦,性寒。有消炎退烧的功能。用于肺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青蒿根
- 百合
- 土附子
- 五倍子内虫
- 鸡油菌
- 羊蹄甲
- 通草
- 铁轴草
- 黄连
- 鬼盖
- 瓜子金
- 苦天茄
- 百足藤
- 黑蒿
- 铁藤
- 香石藤叶
- 厚叶旋蒴苣苔
- 小果卫矛
- 珠子参
- 朱顶红
- 苡芭菊
- 龟胶
- 鸡冠苗
- 瓦草
- 龙须草
- 核桃楸
- 山樱桃
- 华无柱兰
- 蟾蜍
- 紫红鞭
- 水飞蓟
- 羊七莲
- 异型莎草
- 红鬼笔
- 山梅花根皮
- 刺叶苏铁
- 滇南杭子梢
- 滇南马钱
- 鸟不宿
- 丝瓜子
- 猕猴梨叶
- 石枣子
- 华东木蓝
- 越橘
- 心叶秋海棠
- 菱粉
- 泡桐叶
- 獾骨
- 松木皮
- 岗梅
- 托盘
- 牛靥
- 灵猫香
- 珠果黄紫堇
- 百解藤
- 狗脚草根
- 骨牌蕨
- 百花锦蛇
- 蟹爪兰
- 过山蕨
- 鸡冠参
- 白茅花
- 暗鳞鳞毛蕨
- 鄂报春
- 葛藟果实
- 知母
- 白云瓜
- 狸尾草
- 地柏
- 小叶黑面叶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大避债蛾
- 藤本夜关门
- 破布木
- 一味药根
- 锦地罗
- 红门兰
- 透骨香根
- 西南山茶
- 榆树
- 白粉蝶
- 山樱桃核
- 对叶林根
- 野丹参
- 催吐萝芙木
- 皱巴坚螺
- 石楠
- 牛扁
- 蒲儿根
- 水晶鱼
- 黄颡鱼颊骨
- 地星
- 石蔓藤
- 下草
- 石上蕉
- 棱萼母草
- 朱砂七
- 筋骨散
- 老虎姜
- 枫香树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