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絮
《*辞典》:柳絮
拼音注音
Liǔ Xù
别名
柳实(《本经》),柳子(《别录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具毛种子。
性味
《本草别说》:"性凉。"
功能主治
止血,祛湿,溃痈。治吐血,湿痹四肢挛急,膝痛,痈疽脓成胀痛不溃,创伤出血。
①《本经》:"主溃痈,逐脓血。"
②《别录》:"主痂疥,恶疮,金疮。""子:汁疗渴。"
③陶弘景:"贴灸疮。"
④《药性论》:"主止血。治湿痹四肢挛急,膝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或浸汁。外用:敷贴或研末调搽。
复方
①治吐血:柳絮,不拘多少。焙干,碾为细末,温米饮下。(《经效良方》柳絮散)
②治金疮血出不止:柳絮封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③治一切恶毒,脓血胀痛不溃化:柳絮敷上,脓泄毒减。(《外科撮要》)
④治面露疮,作脓窠如香瓣:柳絮(捣末)、腻粉。上二味等分,研匀,油调涂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柳絮散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柳絮
拼音注音
Liǔ Xù
别名
柳实、柳子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带毛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lix babylonica L.采收和储藏:春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,干燥。
原形态
乔木,高可达18m,树冠开展疏散。树皮灰黑色,不规则开裂;枝细,下垂,无毛。芽线形,先端急尖。叶狭披针形,长9-16cm,宽0.5-1.5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锯齿;叶柄长(3-)5-10mm,有短柔毛;托叶仅生在萌发枝上。花序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;雄花序长1.5-3cm,有短梗,轴有毛;雄蕊2,花药红黄色;苞片披针形,外面有毛;腺体2;雌花序长达2-5cm,有梗,基部有3-4小叶,轴有毛;子房椭圆形,无柄或近无柄,花柱短,柱头2-4深裂;苞片披针形,外面有毛;腺体有1。蒴果长3-4月,花期3-4月,果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耐水湿,也能生于旱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,其他各地均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种子细小,倒披针形,长1-2mm,黄褐色或淡灰黑色。表面有纵沟,顶端簇生白色丝状绒毛,长2-4mm,成团状包围在种子外部。[br]显微鉴别 种子在光镜下呈鞋底形,一端稍尖,一端较大。在尖端套有一环,极易脱落,环上环生细长非腺毛,长504-3024μm或更长。非腺毛单细胞,基部壁孔明显。表皮细胞长方形,表面观细胞平周壁上有众我条形或点状突出物。侧面观成半环形。
性味
苦;性凉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;解毒消痈。主吐血;创伤出血;痈疽;恶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;或浸汁。外用:适量,敷贴;或研末调搽;或烧成灰撒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》:主溃痈,逐脓血。2.《别录》:主痂疥,恶疮,金疮。子:汁疗渴。3. 陶弘景:贴灸疮。4.《药性论》:主止血。治湿痹四肢挛急,膝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猪栗
- 鸡心七
- 光叶石楠
- 海石鳖
- 胡萝卜子
- 罗星草
- 红背马蓝
- 原蚕子
- 枳根皮
- 白金古榄
- 红花苗
- 紫背黄芩
- 倒触伞
- 了哥王
- 毛叶天胡荽
- 黄背草果
- 盾叶薯蓣
- 短柱梅花草
- 马兰
- 芦花
- 锦葵
- 网脉橐吾
- 白马鬃铃花
- 松寄生
- 逆阿落
- 地耳草
- 无花果
- 光梗丝石竹
- 桃枝
- 刺楸
- 长距兰
- 青叶丹
- 衣鱼
- 一枝蒿
- 卵叶橐吾
- 鳖血
- 山红稗
- 心叶黄花仔
- 罗盖叶
- 豆油
- 华东瘤足蕨
- 山羊肉
- 百灵草
- 豆蔻
- 橘核
- 东廧子
- 胡桃仁
- 长果山橙
- 珠兰根
- 黑腺珍珠菜
- 蟾头
- 老婆子针线
- 金箔
- 云南丹参
- 覆盆子
- 岩茴香
- 接骨风
- 八角莲
- 岩莴苣
- 水翁皮
- 鳢鱼肠
- 栝楼
- 天胡荽
- 红千层
- 蛤蒌
- 五龙根
- 矩圆石韦
- 杏叶防风
- 朱砂菌
- 紫荆根皮
- 小棕皮头
- 革质红菇
- 蝶兰
- 兰石草
- 蛮刀背
- 中华石楠
- 羚羊角
- 腐婢根
- 广豆根
- 杂蘑
- 石莲
- 野把子
- 水榕木根
- 蓝花茶
- 汉中防己
- 独行千里
- 金丝桃果
- 狗牙根
- 青兔耳风
- 马齿苋
- 斜叶榕叶
- 密陀僧
- 过坛龙
- 楹树
- 蒲州豉
- 白毛藤根
- 榆树
- 凌霄
- 铁苋
- 水马齿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