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东瘤足蕨
《中华本草》:华东瘤足蕨
拼音注音
Huá Dōnɡ Liú Zú Jué
英文名
all-grass of Japanese Plagiogyri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分类学报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瘤足蕨科植物华东瘤足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agiogyria japonica Nakai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去须根与叶柄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30-60cm。根茎直立,粗壮或呈圆柱形。叶簇生,二型;营养叶柄长18-35cm,基部三棱形,背面两侧有1-2对瘤状气囊体;叶片椭圆形,长20-35cm,宽12-16cm,中部以上羽状,侧生羽片10-12对,近对生或互生,近无柄;羽片纸质,狭椭圆形,边缘近全缘,近顶部有粗齿,中部羽片较大,长5-9cm,宽1.2-1.5cm,顶生羽片披针形,其基部常上部1-2枚侧生羽片合生;叶脉羽状;侧脉单一或二叉状。孢子叶叶柄长20-30cm;叶为单数一回羽状,长25-30cm;羽片8-13对,强度收缩呈线形,长5-10cm。孢子囊群生于分叉小脉的顶部,幼时为反卷叶缘所包被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5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缘或沟谷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微苦;凉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外感风热;头痛;流行性感冒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9-15g,水煎服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茎:味微苦,性凉。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的功能。用于流感、扭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罂粟壳
- 水蜈蚣
- 鲎胆
- 拐枣七
- 鹤虱
- 凤尾参
- 干苔
- 黄麻
- 岗柃
- 葫芦藓
- 厚叶旋蒴苣苔
- 桑枝
- 黄花岩松
- 香槐
- 茉莉
- 黄麻梗虫
- 青鱼枕
- 有柄石韦
- 芦花
- 黄囊杓兰
- 红毛毡
- 广东土南星
- 蝴蝶果
- 凫肉
- 红毛鸡
- 鲩鱼胆
- 金刚刺
- 大叶马尾连
- 砂生槐
- 单花鸢尾
- 芭茅
- 穿鱼藤
- 葛叶
- 地草果
- 辫子草根
- 泥鳅滑液
- 马牙七
- 八月瓜
- 葫芦七
- 胡桃油
- 尖耳贯众
- 鸡肠
- 金瓜核
- 九龙盘
- 矩镰荚苜蓿
- 栗荴
- 龙利叶
- 麻黄根
- 蒙花皮
- 牛肚
- 牛尾菜
- 炮姜
- 水杨梅根
- 藤槐
- 铁线草
- 鼍甲
- 五龙皮
- 无患子
- 纤齿卫矛
- 小一把抓
- 缬草
- 辛参
- 野梨枝叶
- 圆瓣冷水花
- 芋叶
- 鳣鱼肝
- 紫葳茎叶
- 玉簪花
- 万年藓
- 水朝阳根
- 白九股牛
- 大叶胡枝子
- 木槿叶
- 白石英
- 滑背草鞋
- 盐麸叶
- 水蓼
- 黄果茄
- 萆薢
- 石瓜子莲
- 草香附
- 香圆子
- 猪髓
- 小发散
- 香菊
- 华中瘤足蕨
- 山甘草根
- 云南地黄连
- 青脚莲
- 咸秋石
- 蜘蛛香
- 标杆花
- 莿(木冬)
- 强威生草
- 广西莪术
- 枫香脂
- 瓜子藤
- 红陈艾
- 大箭
- 斑花杓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