膜蕨囊瓣芹
《中华本草》:膜蕨囊瓣芹
拼音注音
Mó Jué Nánɡ Bàn Qín
别名
细沙毛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膜蕨羹瓣芹的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ternopetalum trichomanifolium (Franch.)Hand.Mazz.[Carum trichomanifolium Franch.;Pimpinetla trichomanifolia (Franch.) Diels;Cryptotaeniopsistrichumanifolia(Franch.) Wolff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40cm。有根茎;茎1-3,有条纹。叶几乎全部基生,叶柄长5-8cm,基部有宽膜质叶鞘;叶片菱形,近于三出式的三至四回羽状分裂,一回裂片有柄,末回裂片狭窄。复伞形花序;无总苞片;小总苞片2-4,大小不等;小伞形花序有花2-4,花柄不等长;萼齿钻形,大小不等;花瓣白色,不等长,有内折的小舌片;花柱直立。果实狭长卵形,仅1个心皮发育,每棱槽内油管1-3。花、果期3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80-2400m的林下、沟边及阴湿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除湿;活血止血。主咳嗽;头痛;胃痛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或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橙子核
- 匙叶伽蓝菜
- 五月茶
- 藏菖蒲
- 无患树皮
- 刺天茄
- 血散薯
- 昏鸡头
- 大麻药
- 浮尸草
- 五月霜
- 杜仲藤
- 干漆
- 獾油
- 浮萍
- 蚶
- 含羞草
- 猫骨
- 马骝卵
- 费菜
- 牛尾菜
- 野木瓜
- 荷莲豆菜
- 岗松
- 狗脚迹
- 鸢脑髓
- 茴香虫
- 滴滴花
- 百灵草
- 吹风藤
- 万丈深
- 高粱根
- 白马骨
- 天麻茎叶
- 土半夏
- 异木患
- 漆树根
- 铜线草
- 金牛七
- 香榧草
- 青鱼胆
- 花生壳
- 常春藤
- 圆叶母草
- 海芋
- 帽兰
- 地锦草
- 铁丝灵仙
- 毛莲蒿
- 刺梨根
- 山大颜
- 菊花参
- 川木通
- 砂仁壳
- 风箱树花
- 苦竹叶
- 青酒缸根
- 金雀花
- 南鹤虱
- 奶浆参
- 黄荆
- 蟋蟀
- 地牯牛
- 风藤草
- 铁草鞋
- 花生衣
- 江珧柱
- 吐烟花
- 花叶九节木
- 满树星
- 黑豆衣
- 栗毛球
- 散血莲
- 梨
- 蘽根
- 百足藤
- 扛板归
- 黑草
- 节节草
- 三消草
- 白花菜
- 木槿根
- 老鼠耳
- 蓝花侧金盏
- 竹林消
- 地柏枝
- 草木王
- 猴骨
- 轮叶景天
- 臭黄皮
- 野菰
- 水芹
- 长春花
- 八月瓜
- 小茅香
- 树茭瓜果
- 酸水草
- 野靛青
- 十两叶
- 紫雪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