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栗根
《中华本草》:茅栗根
拼音注音
Máo Lì Gēn
出处
1.茅栗,《蜀本草》:“《图经》云:茅栗似板栗而细,其树虽小,然叶与诸栗不殊,春生,夏花,秋实,冬枯。今所在有之。”2.《纲目》谓:“栗,小如指顶者为茅栗,即《尔雅》所谓栭栗也,一名栵栗,可炒食之。”3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将栗和茅栗分开,另列一条,云:“茅栗野生山中。《尔雅》:“‘栵、栭’注:‘树似槲嫩而卑小,子如细栗可食,今江东亦呼为栭栗。’《诗》: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茅栗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stanea seguinii Dode采收和储藏:根,全年可采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幼枝被柔毛,芽卵形,长2-3mm。叶互生;叶柄长0.6-1cm,有短毛;叶片薄革质,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,长6-14cm,宽3-7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、圆钝或略近心形,常一侧偏斜,边缘具短刺状小锯齿,羽状侧脉12-17对,上面光亮,脉上有毛,下面褐黄色,具鳞状腺点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穗状,单生于新枝叶腋,直立,长6-7cm,单被花,雄蕊10-14;雌花生于雄花序下部,通常三花聚生,子房下位,6室。总苞近球形,直径3-4cm,外面生细长尖刺,刺长4-5.5mm,密生,每壳斗有3-7个坚果,常为3个;坚果扁球形,直径1-1.5cm,褐色。花期5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喜光,耐干旱瘠薄,均系野生,常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向阳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山西、陕西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食。主肺炎;肺结核;消化不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翁皮
- 溲疏
- 毛叶巴豆
- 蒙古马兰
- 马尾伸筋草
- 沙糖木
- 珊瑚藻
- 水慈姑
- 水狼萁
- 茅香花
- 毛山荆子
- 水金凤
- 毛翠雀花
- 水麦冬
- 毛冬青
- 茅栗
- 茅膏菜根
- 莽草
- 水朝阳
- 披叶苔
- 毛果小甘菊
- 蔓生百部
- 毛枝卷柏
- 虻虫
- 毛毡草
- 水黄杨木
- 珊瑚
- 水芦荻根
- 芒根
- 毛梾枝叶
- 涩梨
- 毛足铁线蕨
- 狮子七
- 蛇菰
- 水塔花叶
- 水折耳
- 婆罗门皂荚
- 水苋菜
- 芒小米草
- 貉肉
- 面头叶
- 沙漠嘎
- 马扫帚
- 毛连菜
- 畲山羊奶子
- 排钱草
- 鲨鱼肉
- 朴树
- 莽草根
- 毛桐
- 毛苦瓜
- 毛茄
- 面筋
- 马尔康水黄连
- 毛风藤
- 水将军
- 水柏枝
- 水苏
- 排钱草根
- 毛木树
- 蜜柑草
- 马尾伸筋
- 沙生风毛菊
- 水线草
- 婆罗门参
- 毛叶石楠根
- 蒙自水芹
- 蒙自草胡椒
- 水麻
- 闽粤千里光
- 毛蜂子
- 芒气笋子
- 水菇里
- 毛叶三条筋
- 蒙疆苓菊
- 蛇莓
- 青葙子
- 水棘针
- 毛杨梅根皮
- 蚂蝗七
- 沙前胡子
- 水前草
- 芒种花
- 蛇婆
- 水朝阳根
- 水紫菀
- 屏风草
- 水苦荬
- 毛叶轮环藤
- 蔓乌头
- 沙地娃儿藤
- 毛贯众
- 水朝阳草
- 水杨枝叶
- 麝香草
- 毗黎勒
- 水蜈蚣
- 毛花洋地黄
- 毛葡萄叶
- 蛇根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