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乳
《中华本草》:马乳
拼音注音
Mǎ Rǔ
英文名
mare's milk
出处
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科动物马的乳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quus caballus orientalis Noack采收和储藏:收集哺乳雌马的乳汁,鲜用或冷藏。
原形态
马,体格高大,骨骼肌发达,四肢强颈有力。体高1.27-1.60m,体重225-773kg。雌雄差异很大。马头面部狭长,耳小而尖,直立。鼻宽,眼大。从头顶起沿颈背至肩胛,具有长毛即鬃毛。两耳间垂向额部的长毛称门鬃。身体余部皆被短而均匀的毛,毛部也有长的鬃毛。我国马的品种较多,有蒙古、河曲、伊犁、三河、黑河等种,因品种不同,身体大小、毛色也有差异主要毛色有青毛、花毛、黑毛、栗毛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马属草原动物,善奔驰,草食。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饲养。
化学成分
每100g马乳中含水分91g,蛋白质2.1g,脂肪1.1g,碳水化物6g,灰分0.4g,及溶菌酶(lysozyme)。
药理作用
马乳含较高量的溶菌酶,达0.3-1.0mg/ml。溶菌酶对革兰阳性细菌有杀菌作用,能水解N-乙酰胞壁酸和乙酰氨基脱氧葡萄糖间的β-1,4-糖苷键,使细胞壁破裂,造成细菌死亡。溶菌酶与抗生素合用有协同作用。溶菌酶尚有抗病毒作用,在人宫颈癌(HeLa)细胞被疱疹病毒感染的培养液中加入溶菌酶,有抑制细胞变性作用。溶菌酶也可抑制腺病毒的生长。此外,溶菌酶尚有抗血纤维蛋白溶解作用,参与间隙连接组织的修复和粘多糖的生物合成等。
性味
吵甘;性凉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养血润燥;清热止渴。主血虚烦热;虚劳骨蒸;消渴;牙疳
用法用量
内服:煮沸,125-250g。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止渴。2.《唐本草》:止渴疗热。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功同牛乳而性凉不腻。补血润燥之外,善清胆、胃之热,疗咽喉口齿诸病,利头目,止消渴,专治青腿牙疳。4.《泉州本草》:治骨蒸、痨热,消瘦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马乳
拼音注音
Mǎ Rǔ
出处
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为马科动物马的乳汁。
性味
甘,凉。
①《别录》:"冷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无毒。"
③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,性冷利。"
功能主治
补血润燥,清热止渴。治血虚烦热,虚劳骨蒸,消渴,牙疳。
①《别录》:"止渴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止渴疗热。"
③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功同牛乳而性凉不腻。补血润燥之外,善清胆、胃之热,疗咽喉口齿诸病,利头目,止消渴,专治青腿牙疳。"
④《泉州本草》:"治骨蒸、痨热,消瘦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沸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花糙苏
- 白藤
- 红鸡踢香根
- 金丝桃果实
- 紫萁
- 圆叶锦葵
- 石楠
- 松香
- 桃儿七果
- 绵毛金腰
- 山狸子肉
- 黄稔根
- 凹瓦韦
- 独龙
- 箭刀草
- 九里香根
- 蝼蛄
- 刺菱
- 土贝母
- 金丝杜仲
- 棣棠花
- 锡叶藤
- 蜘蛛蜕壳
- 山甘草根
- 细沙虫草
- 红皮
- 地笋
- 土百部
- 关苍术
- 大风艾
- 辣子草
- 量天尺
- 细叶大戟
- 山矾叶
- 青灰叶下珠
- 罗布麻
- 竹头草
- 中华绣线梅
- 石筋草
- 刺山茶果
- 橄榄根
- 母菊
- 木瓜根
- 金丝矮陀陀
- 蓝萼香茶菜
- 蓝猪耳
- 蟾皮
- 马钱子
- 木本猪毛菜
- 红榔木
- 山黄菊
- 石岩鸡
- 三叶委陵菜
- 猫须草
- 密马
- 桑根
- 石蕊
- 林背子
- 桦叶荚蒾
- 地黄瓜
- 天胡荽
- 小毛香
- 藤碎补
- 溲疏
- 常春卫矛
- 鹅喉管
- 菱叶
- 毛刺果藤
- 苦蘵果实
- 丝毛毛毡草
- 扁蒲扇
- 全毛悬钩子
- 菘子
- 狼尾巴蒿
- 小黄构
- 排钱草
- 姜味草
- 蜗牛壳
- 小米草
- 羊奶子
- 螳螂
- 四大天王
- 红花刺参
- 白苋
- 银耳
- 散血草
- 芭蕉花
- 咬人狗
- 莕菜
- 土沙参
- 水杨根
- 糙叶水苎麻
- 白枪杆根
- 鲤鱼
- 灯油藤子
- 千金花
- 山芭蕉子
- 回阳生
- 鹊
- 猪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