僵蚕
《中国药典》:僵蚕
拼音注音
Jiānɡ Cán
别名
白僵蚕、僵虫、天虫
英文名
BOMBYX BATRYTICATUS
来源
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s. 4~5龄的幼虫感染(或人工接种)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(Bals.)Vuillant而致死的幼虫干燥体。多于春、秋季生产,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。
形状
本品略呈圆柱形,多弯曲皱缩。长2~5cm,直径0.5~0.7cm。表面灰黄色,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。头部较圆,足8对,体节明显,尾部略呈二分歧状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,外层白色,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。气微腥。味微咸。
性味
咸、辛,平。
鉴别
本品粉末灰棕色或灰褐色。菌丝体近无色,细长卷曲缠结在体壁中。气管壁碎片略弯曲或弧状,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。表皮组织表面具网格样皱缩纹理以及纹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,有圆形毛窝,边缘黄色;刚毛黄色或黄棕色,表面光滑,壁稍厚。未消化的桑叶组织中大多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。
炮制
[b]僵蚕[/b]:淘洗后干燥,除去杂质。
[b]炒僵蚕[/b]:取净僵蚕,照麸炒法(附录Ⅱ D)炒至表面黄色。
归经
归肝、肺、胃经。
功能主治
祛风定惊,化痰散结。用于惊风抽搐,咽喉肿痛,皮肤瘙痒,颌下淋巴结炎,面神经麻痹。
用法用量
5~9g。
贮藏
置干燥处,防蛀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单验方》:僵蚕
制法
共研成极细粉末。
功能主治
据报道,用本方治小儿夜啼数十例,疗效满意。轻者1~2日,重者4~5日,夜啼即止。
用法用量
每用1~3克,用淡竹叶、双钩、菊花各3克,朱灯芯(朱砂拌)1克,煎汤,睡前半小时送服。
摘录
《单验方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蒙自水芹
- 黄荆叶
- 烟管蓟
- 小芸木
- 桑根
- 海鲶
- 华南毛蕨
- 垂花香薷
- 光枝勾儿茶
- 白云瓜叶
- 贝齿
- 工布乌头
- 美味牛肝
- 土荆皮
- 秃房茶子
- 雨韭
- 狼肉
- 漆大姑根
- 杨梅根
- 雉肝
- 海蜇皮
- 水鳖
- 黄瓜仁草
- 藏丁香
- 宝盖草
- 构皮麻
- 柳叶菜根
- 大叶鸡菊花
- 牛角(角思)
- 黄龙藤叶
- 青竹标根
- 黄竹参
- 杯苋
- 大叶地耳根
- 水蛇皮
- 花鱼
- 滨旋花
- 秘鲁香胶
- 黄蜀葵
- 迎春花叶
- 藤檀
- 藤麻
- 田旋花
- 九头青
- 喜树叶
- 倒赤伞
- 筋骨散
- 水黄连
- 芦花
- 石楠叶
- 刺血红
- 南瓜蒂
- 阴香皮
- 血人参
- 广东万年青
- 锁阳
- 栝楼皮
- 毛叶柿叶
- 倒卵叶五加
- 白郎花
- 玉叶金花
- 水蛭
- 水葫芦苗
- 弓果藤
- 光素馨
- 水葱
- 熊尾草
- 黑种草子
- 环维黄杨星D
- 楤木白皮
- 半夏
- 白豆
- 鬼臼叶
- 老虎姜
- 斑瓣虎耳草
- 臭黄荆根
- 罗锅底
- 长叶水麻
- 三叶排草
- 八宝镇心丹
- 长管蝙蝠草
- 野木鱼
- 八角枫叶
- 芦荟花
- 泥炭藓
- 石栗子
- 白茅针
- 决明子
- 龙头节肢蕨
- 鸡筋参
- 多齿蹄盖蕨
- 黑鹅脚板
- 伏牛花
- 翅子木
- 荷莲豆菜
- 圆叶乌头
- 水毛花
- 蝎子七
- 小花花椒
- 大火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