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地豆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假地豆
拼音注音
Jiǎ Dì Dòu
别名
异叶山蚂蝗、田吊子、血筋草、拐仔草、铺地藤、乌蝇羽
来源
豆科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phyllum (Willd.)DC.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
性味
淡,凉。
功能主治
利水通淋,散瘀消肿。主治泌尿系结石,跌打瘀肿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1~2两,外用适量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假地豆
拼音注音
Jiǎ Dì Dòu
别名
假番豆
出处
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密子豆的全草。
原形态
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。茎柔弱,成丛,卧地或扩展,被毛,长30~60厘米。3出复叶;具小托叶;小叶近革质;倒卵形或倒卵状矩圆形,长1~3厘米,侧生小叶常较小或有时缺,先端钝,两面均被紧贴的柔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疏离;小苞片卵形,膜质,锥尖,被毛及有线条;花柄被毛,长为萼的2~3倍;萼长约2毫米,钟形,5深裂,上面2裂齿合生为一;花冠淡紫色,长约4毫米,旗瓣圆形,翼瓣与龙骨瓣连着;雄蕊2体;子房无柄,花柱内曲,柱头头状。荚果矩圆形,膨胀,长6~10毫米,稍被毛,有很细的横脉纹,成熟后变为黑色。种子6~8颗,肾形。花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边及屋边草地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、台湾。
性味
性凉,味淡。
功能主治
消肿解毒,清热利水。治小便癃闭,砂淋,白浊,水肿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6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加花
- 叫姑姑
- 九里根
- 剑花
- 黑大豆花
- 九龙根
- 九牛薯
- 九牛造茎叶
- 姜炭
- 黄花补血草
- 姜叶
- 九头青
- 三七草
- 九子连环草
- 黄脚鸡
- 吉林乌头
- 九龙藤叶
- 人头七
- 三七花
- 假友水龙骨
- 黄花铁线莲
- 胡桃油
- 红走马胎
- 胡麻花
- 荷包牡丹根
- 山楂核
- 红苕母子
- 四川苦丁茶
- 井边茜
- 三叶排草
- 山油柑果实
- 四季青
- 山棯根
- 山稗子根
- 山乌珠叶
- 黄花蒿子
- 山珊瑚
- 蚶
- 三钻风
- 三张叶
- 丝棉木叶
- 山花生
- 辉葱
- 花拐藤根
- 蛤仔壳
- 鹄绒毛
- 假茶辣
- 剪刀草
- 伞莎草
- 双剪菜
- 僵蚕
- 山半夏
- 三月泡
- 山大黄
- 假辣蓼
- 三轮蒿
- 黄花堇菜
- 九牛造
- 黄花苜蓿
- 九莲灯
- 夹蛇龟肉
- 九仙草
- 肉桂叶
- 九管血
- 九头草
- 九头妖
- 假木豆
- 井口边草
- 假报春花
- 三叉苦
- 榕树皮
- 三加
- 山楂叶
- 黄三七
- 红骨参
- 射干
- 黄荆子
- 九节茶
- 三叶罗伞
- 山楂
- 井边草
- 剪夏萝
- 黄栌根
- 假蒟子
- 三棱马尾
- 堇叶山梅花
- 南板蓝叶
- 黄秋葵根
- 荷秋藤
- 牛奶柴
- 山矾叶
- 山土瓜
- 宁波溲疏
- 花唐松草
- 山楂根
- 豪猪毛刺
- 山梗菜
- 剪刀股
- 山乌桕
- 山玉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