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丝藤仲
《中华本草》:金丝藤仲
拼音注音
Jīn Sī Ténɡ Zhònɡ
别名
银丝杜仲、银光杜仲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夹竹桃科植物长节珠的茎皮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rameria lagvigata(Juss)Moldenke[Aegiphila laevigata Juss.;P.barbata(Bl.)K.Schum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茎皮和根皮,洗净,切片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木质攀援藤本,长达10m。茎皮灰白色;全株具乳汁;枝条幼时被微毛,老时脱落。叶对生,薄纸质,叶柄长约3mm;叶片椭圆形或卵形,稀长圆状椭圆形,长5-13cm,宽2-5cm,无毛,先端钝或渐尖,茎部阔楔形或圆形,有透明腺点;叶柄间及叶腋内具小腺体;侧脉每边5-6条,疏离。阔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,长5-14cm,宽5-16cm,被微毛;苞片小,披针形;花萼5裂,内面基部有腺体,外面被微毛;花冠淡红色,后变白色,花冠筒外面被微毛,内面有5条肋,花冠裂片5,宽卵形或近圆形,向左覆盖,无毛;雄蕊着生于花冠筒基部,花丝短,花药箭头状;基部具耳;花盘由5枚鳞片组成;子房具心皮2,离生,花柱丝状,柱头圆锥状,先端2裂。蓇葖双生,长节链珠状,下垂,无毛,长30-45cm。种子长圆形,种皮被微毛,先端具白黄色绢质种毛,种毛长约3cm。花期6-10月,果期10月至翌年春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1500m的山地疏林中或密林山谷潮湿处,攀援大树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性味
苦;微甘;性平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补肾壮腰;散瘀止痛。主肾虚腰痛;筋骨疼痛;跌打损伤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~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金丝藤仲
拼音注音
Jīn Sī Ténɡ Zhònɡ
别名
银丝杜仲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,嘿当杜(傣名)。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夹竹桃科植物长节珠的茎或茎皮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常绿攀援状灌木。茎黄褐色,有白色乳汁,干后有弹性。叶对生,稀3枚轮生,卵圆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上面亮绿色,光滑无毛。花小,为疏散、顶生的阔圆锥花序;萼小,5裂,里面有腺体;花冠近钟状,喉宽而秃裸,裂片斜倒卵形。雄蕊着生于花冠的基部,花药箭头形,粘合而围绕着柱头,药室基部有距。蓇葖果长而纤弱,近念珠状,种子顶端有束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密林箐边阴湿处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止血消炎,壮暖补肾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泡酒。外用:捣敷或研粉撒。
复方
①治外伤出血,骨折:金丝藤仲捣烂外敷或研粉敷。
②治肾下垂,肾炎:金丝藤仲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
③治风湿骨痛,跌打损伤:金丝藤仲一两至一两五钱。泡酒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桷树根疙瘩
- 刺竹叶
- 大叶凤尾
- 白果槲寄生
- 蒲黄
- 支柱蓼
- 金不换
- 翻白草
- 乌鱼蛋
- 鹰不泊薳
- 鸭跖草
- 三叶金锦香
- 鸦椿卫矛
- 鸭嘴癀
- 香薷
- 太阳海星
- 金线草
- 鮧鱼尾
- 鸦葱
- 鸭血
- 新塔花
- 白升麻
- 鸦片
- (鱼彭)鱼脑
- 鸭屎树
- 鸭脚蓼
- 红川乌
- 椰子浆
- 黄花夹竹桃
- 三叶海棠
- 大叶马尾连
- 鸭脚板草
- 山麻雀
- 鳙鱼
- 九节风
- 疏叶香根芹
- 向日葵茎髓
- 红千层
- 毛蕨根
- 蝈蝈
- 刺叶楤木
- 片鸡尾草
- 郁金
- 小接骨丹
- 朝鲜一枝黄花
- 银边吊兰
- 田螺壳
- 苦竹叶
- 无花果
- 鸭脚黄边
- 六大天王
- 西伯利亚青兰
- 黑皮跌打
- 心叶秋海棠
- 水泽兰
- 粉叶地锦
- 山慈菇叶
- 石南
- 牛屎树
- 柳杉
- 苦壶卢蔓
- 黄颔蛇头
- 山橘叶
- 蓝叶棵
- 隔山撬
- 拔毒草
- 白叶瓜馥木
- 朱蕉花
- 三裂叶犁头尖
- 盐蛇
- 羊心
- 乌鸦胆
- 叶下花
- 接骨木叶
- 革叶茴芹
- 狗尾草
- 橘皮
- 大透骨消
- 刺芋
- 七星草乌
- 罗汉松根皮
- 关苍术
- 狗脑
- 野芫荽
- 二歧根莲花根
- 壶卢子
- 禾虫
- 竹凌霄
- 白子菜
- 黄缅桂果
- 大管
- 罗勒
- 竹节蓼
- 一枝蒿
- 蘽根
- 柿花
- 龙眼叶
- 红楠
- 十两叶
- 黑腺珍珠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