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果木
《中华本草》:角果木
拼音注音
Jiǎo Guǒ Mù
别名
细蕊红树
英文名
Common Ceriops
出处
始载于《植物分类学报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红树科植物角果木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erops tagal (Perr.) C.B.Rob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或小乔木,高2-5m,树干常弯曲,树皮灰褐色,有细小的裂纹;茎基部有很多小支柱根;枝有明显的环形叶痕。单叶,交互对生;叶柄长1-3cm;托叶长1-2.5cm;叶片革质,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,长5-12cm,宽2.5-4.5cm,先端钝或圆,基部狭长,全缘;中脉两面均凸起,侧脉不明显,光亮。聚伞花序常腋生于新枝近顶端的节上,具梗,长约2.5cm;花长约5.5mm;萼裂片5,裂片长圆形而小,花时直立,果时反卷;花瓣5-6,生于一个10-12裂肉质花盘基部,白以,长圆状倒卵形,长约3.5mm,先端微凹,有3-4条微小的棒状附属体;雄蕊10-12,长短相间,生于花盘裂片间;子房半下位,3室,花柱短。果棍棒状,长1-2cm,有宿存花萼。种子1,于果离母树前发芽,胚轴长棒状,稍柔弱,长15-30cm,中部以上略粗大。花期秋、冬季,果期冬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滩红树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海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角果木树皮中富含鞣毛(tannin)[1]。枝中含1D-1-O-甲基-粘肌醇(1D-1-O-methyl-muco-inositos)[2]。
功能主治
解毒敛疮;止血。主疮疡溃烂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汤洗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株用作收敛剂,取树皮煮汁。可以止血。又可治恶疮。非洲海岸民间有取枝、叶煮汁为奎宁的代用品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丝瓜络
- 苦楝寄生
- 通天连
- 大麦
- 阔叶假参
- 土黄芩
- 刺齿凤尾蕨
- 紫云英子
- 骨节草
- 金箔
- 糯米藤
- 金丝藤
- 阳桃
- 角盘兰
- 凤凰木
- 小麦苗
- 芦竹
- 羊肚
- 黑芝麻
- 鸡冠参
- 锯齿草
- 长松
- 獾骨
- 两面针
- 花红叶
- 四楞蒿
- 枸橘刺
- 飞天蠄蟧
- 山风
- 百解马兜铃
- 胡萝卜
- 十萼茄
- 柳叶亚菊蒿
- 岩泽兰
- 麦瓶草种子
- 粃壳草
- 山萩
- 苤蓝叶
- 红须须
- 李根皮
- 牛嗓管树
- 土连翘
- 牛马藤
- 野席草根
- 金冠鳞毛蕨
- 千打锤
- 铁落
- 迎春花根
- 兜冠黄共享
- 老鸦柿
- 破头风
- 山海螺
- 芡实
- 马唐
- 盘龙参
- 木蜡树叶
- 橡木皮
- 杜仲藤
- 节瓜
- 鸡脑
- 鬼羽箭
- 强壮莲座蕨
- 赤小豆芽
- 山兵豆
- 七星剑
- 高粱泡根
- 竹节七
- 地黄瓜
- 苦木叶
- 水牛角浓缩粉
- 山蒜
- 淡竹壳
- 卷伞菌
- 姜黄草
- 黄精叶钩吻
- 漆树皮
- 披针叶兔耳风
- 环纹苦乳菇
- 鱼鳞菜
- 牛肝菌
- 老来青
- 高粱泡
- 龙脷叶
- 羊骨
- 大黄
- 灰凤梨
- 金樱叶
- 浮小麦
- 小金钱草
- 地红子根
- 牛膝
- 筋藤
- 鸱头
- 牛胞衣
- 长青草
- 假芫茜
- 草豆蔻
- 何首乌
- 阳桃花
- 山矾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