结血蒿
《中华本草》:结血蒿
拼音注音
Jié Xuè Hāo
别名
老羊蒿、结白蒿、山蒿、白蒿
英文名
Herb of Hairy Wormwood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毛莲蒿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vestita Wall.ex Bess.[A. sacrorum Ledeb. Var. uestita (Wall. Ex Bess.)Kitam。]采收和储藏:7-9月割取地上部分,切段,阴干。
原形态
毛莲蒿 半灌木草本或为小灌木状,高50-120cm。植株有浓烈香气。根茎粗短,木质,常有营养枝。茎丛生,稀单一,分枝多而长;茎、枝紫红色或红褐色,被蛛丝状微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达2cm,基部常有栉齿状的假托叶;叶片上面绿色或灰绿色,有小凹穴,两面被灰白色密绒毛,下面较密;茎下部与中部叶卵形、椭圆状卵形或近圆形,长2-7.5cm,宽1.5-4cm,二(至)三回栉齿状的羽状分裂,第一回全裂或溶裂,每侧有裂片4-6枚,第二回为深裂,小裂片边缘常具数枚栉齿状的深裂齿,先端有小尖头,中轴两侧有栉齿小理解片;上部叶小,栉齿状羽状深裂或浅裂;苞片叶分裂或不分裂,披针形,边缘有少量栉齿。头状花序,球形或半球形,下垂,基部有线形小苞叶,在茎的分枝上排成总状,复总状或近似穗状花序;总苞片3-4层,外层苞片背面被灰白色短柔毛,中肋绿色,边缘狭膜质,中、内层苞片卵形或宽卵形,中层背面微有短柔毛,边缘宽膜质,内层背面无毛,膜质;花序托小;雌花6-10朵,花冠狭管状,檐部具2裂齿,花柱先端2叉,外弯;两性花13-20朵,花冠管状,花药上端附属物尖,花柱先端2叉,叉端截形。瘦果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。花、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0m以下的山坡、草地、灌丛、林缘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甘肃、清海、新疆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;解毒;除蒸。主瘟疫发热;劳热骨蒸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结血蒿
拼音注音
Jié Xuè Hāo
别名
普尔那(藏名)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毛莲蒿的全草。7~9月割取茎叶。切段,阴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50~80厘米。茎直立,基部分枝,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。叶互生,2~3回羽状全裂,裂片卵形至长圆形,长1.5~2厘米,宽1厘米,上面被疏毛,下面被白色绒毛,上部叶线形,具柄。头状花序小,排列成复总状花序;花全部管状,缘花雌性1列,盘花两性;总苞片内层木质。瘦果小,被白色毛,具微棱。
生境分布
生于田边、路旁、山坡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西南及新疆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虚热,健胃,驱风止痒。治瘟疫内热,四肢酸痛,骨蒸发烧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尖连蕊茶根
- 沙旋复花
- 茅膏菜根
- 三楞筋骨草
- 羊蹄甲
- 秦艽
- 丝瓜蒂
- 石珠
- 东莨菪
- 荚果蕨贯众
- 大花卫矛果
- 黄山五叶参
- 虾蟆胆
- 树葱
- 桃耳七
- 凫羽
- 木薯
- 风毛菊
- 鸭脚黄连
- 黄麻梗虫
- 十八症
- 地乌
- 苦瓠叶
- 火把花
- 南天仙子
- 大羽铁角蕨
- 麦斛
- 豆腐浆
- 总状土木香
- 飞来蓝
- 川楝子
- 龟胶
- 饴糖
- 吊兰
- 美穗草
- 多蕊蛇菰
- 漆姑草
- 牛金子
- 红楠皮
- 帽辫七
- 树救主
- 鳖甲胶
- 圆柏果
- 香苏草
- 黑面叶根
- 硬皮褐层孔菌
- 唢呐花
- 火焰草
- 马柳根
- 四方蒿
- 打虫果
- 沼生水马齿
- 筋藤
- 中华补血草
- 钩藤根
- 山藿香
- 红豆蔻
- 红鸡踢香
- 大头茶果
- 杜鹃花叶
- 金龙胆草
- 锯鲨肝
- 葛叶
- 鲫鱼脑
- 牡丹皮
- 刺糖
- 多苞糙苏
- 畲山羊奶子
- 救军粮叶
- 核桃仁
- 野山楂
- 蛤蒌
- 江蓠
- 羊屎条根
- 蔷薇叶
- 朱砂七
- 獐骨
- 老虎耳根
- 铧头草
- 辣椒叶
- 蘽根
- 臭茉莉
- 钝叶蔷薇
- 芸薹子油
- 枇杷芋
- 海浮石
- 益母草花
- 鹿筋
- 白楠木
- 金老梅花
- 蒙古扁桃
- 木蝴蝶
- 茯神木
- 栗树皮
- 骡宝
- 覆盆子
- 山甘草根
- 大桫椤
- 一枝黄花
- 黄明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