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蟆油
《中国药典》:哈蟆油
拼音注音
Hā Má Yóu
别名
田鸡油、哈士蟆油、哈什蟆油、吧拉蛙油
英文名
OVIDUCTUS RANAE
来源
本品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的输卵管,经采制干燥而得。
形状
本品呈不规则块状,弯曲而重叠,长1.5~2cm,厚1.5~5mm。表面黄白色,呈脂肪样光泽,偶有带灰白色薄膜状干皮。摸之有滑腻感,在温水中浸泡体积可膨胀。气腥,味微甘,嚼之有黏滑感。
性味
甘、咸,平。
归经
归肺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
补肾益精,养阴润肺。用于阴虚体弱,神疲乏力,心悸失眠,盗汗不止,痨嗽咳血。
用法用量
5~15g,用水浸泡,炖服,或作丸剂服。
贮藏
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,防蛀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*辞典》:哈蟆油
拼音注音
Hā Má Yóu
别名
田鸡油、哈什蟆油、蛤蚂油(《中药通报》(5):205,1956),哈士蟆油(《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药材资料汇编》
来源
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雌性的干燥输卵管。选肥大的雌蛙,用麻绳从口部穿起,挂于露天风干。干燥后,用热水浸润,立即捞起,放麻袋中闷一夜,次日剖开腹皮,将输卵管轻轻取出,去净卵子及其内脏,置通风处阴干。
原形态
形态详"哈士蟆"条。
生境分布
产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四川、内蒙古等地。
形状
干燥品为不规则弯曲,相互重叠的厚块,略呈卵形,长约1.5~2厘米,厚约1.5~3毫米。外表黄白色,显脂肪样光泽,偶有带灰白色薄膜状的干皮,手摸之有滑腻感,遇水可膨胀至10~15倍。气特殊,味微甘,嚼之粘滑。以块大、肥厚、黄白色、有光泽、不带皮膜、无血筋及卵子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大部分为蛋白质,脂肪仅4%左右,糖类约10%,其他尚含少量磷及灰分等。又含维生素A、B、C及多种激素。
药理作用
民间用作强壮剂。对小鼠发育有良好影响,并能延长雌性小鼠的兴奋期(原文如此。可能为动情期)。
性味
甘咸,平。
①曹炳章:"温平,无毒,味微咸。"
②《饮片新参》:"甘,凉。"
③《辽宁主要药材》:"味甘,性寒,无毒。"
归经
入肺、肾二经。
功能主治
补肾益精,润肺养阴。治病后、产后虚弱,肺痨咳嗽吐血,盗汗。
①曹炳章:"坚益肾阳,化精添髓,泽润肺脏,增长脂肪,为脾肾虚寒、气不化精之要药。"
②《饮片新参》:"养肺、肾阴。治虚劳咳嗽。"
③《辽宁主要药材》:"治体虚,神经衰弱。"
④《中药志》:"补虚,退热。治体虚、精力不足。"
⑤《中药材手册》:"治产后气虚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蒸汤,1~3钱;或作丸。
注意
外感初起及纳少便溏者慎服。
复方
①治肺痨吐血:哈士蟆油、白木耳。蒸服。
②治神经衰弱:哈士蟆油、土燕窝。蒸服。
③治病后失调和盗汗不止:哈士蟆油、党参、阿胶、白术、黄芪。为丸服。(选方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轮千里光
- 黄木耳
- 石油菜
- 灵砂
- 红豆
- 过山枫
- 白花柴
- 泡泡草
- 黄背草苗
- 黄花香
- 黄蜀葵叶
- 高梁泡叶
- 黄秦艽
- 黄海葵
- 黄瓜霜
- 黄连花
- 瓶耳小草
- 峨眉石凤丹
- 黄荆枝
- 黄菀
- 黄草花
- 黄瓜叶
- 黄花小二仙草
- 黄茄花
- 豆根木蓝
- 人尿
- 钓竿柴
- 热痱草
- 独龙
- 钉耙七
- 雕爪
- 瑞香狼毒
- 蚺蛇肉
- 铃兰
- 豆麻
- 绒白乳菇
- 揉白叶
- 软枣子
- 软水黄连
- 高山大黄
- 红石耳
- 芦花
- 钝齿青荚叶
- 肉根还阳参
- 软丝藻
- 独角牛
- 人参叶
- 榕树叶
- 钓鱼竿
- 肉珊瑚
- 荛花根
- 电灯花
- 短冠草
- 豆豉草
- 肉爬皂
- 稻谷芒
- 人参花
- 人血七
- 钓杆柴
- 独蕨萁
- 稻芽
- 跌破勒
- 独角芋
- 都拉
- 汝兰
- 紫苏苞
- 肉穗草
- 蕤仁
- 龙须参
- 柏子仁
- 海金沙
- 乳花
- 人指甲
- 日中花
- 钓鱼秆
- 独行千里
- 董棕粉
- 豆瓣七
- 如意草
- 金莲花
- 野三七
- 肉连环
- 肉郎伞
- 独花兰
- 短穗草胡椒
- 李树胶
- 蝶毛菌
- 热带灵芝
- 榕树胶汁
- 钓兰
- 短柄菝葜
- 短瓣女娄菜
- 短柄南蛇藤根
- 润鳞鳞毛蕨
- 疔毒草
- 肉苁蓉
- 豆叶参
- 顶果膜蕨
- 等宽鳞毛蕨
- 金鱼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