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蟆油
《中国药典》:哈蟆油
拼音注音
Hā Má Yóu
别名
田鸡油、哈士蟆油、哈什蟆油、吧拉蛙油
英文名
OVIDUCTUS RANAE
来源
本品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的输卵管,经采制干燥而得。
形状
本品呈不规则块状,弯曲而重叠,长1.5~2cm,厚1.5~5mm。表面黄白色,呈脂肪样光泽,偶有带灰白色薄膜状干皮。摸之有滑腻感,在温水中浸泡体积可膨胀。气腥,味微甘,嚼之有黏滑感。
性味
甘、咸,平。
归经
归肺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
补肾益精,养阴润肺。用于阴虚体弱,神疲乏力,心悸失眠,盗汗不止,痨嗽咳血。
用法用量
5~15g,用水浸泡,炖服,或作丸剂服。
贮藏
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,防蛀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*辞典》:哈蟆油
拼音注音
Hā Má Yóu
别名
田鸡油、哈什蟆油、蛤蚂油(《中药通报》(5):205,1956),哈士蟆油(《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药材资料汇编》
来源
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雌性的干燥输卵管。选肥大的雌蛙,用麻绳从口部穿起,挂于露天风干。干燥后,用热水浸润,立即捞起,放麻袋中闷一夜,次日剖开腹皮,将输卵管轻轻取出,去净卵子及其内脏,置通风处阴干。
原形态
形态详"哈士蟆"条。
生境分布
产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四川、内蒙古等地。
形状
干燥品为不规则弯曲,相互重叠的厚块,略呈卵形,长约1.5~2厘米,厚约1.5~3毫米。外表黄白色,显脂肪样光泽,偶有带灰白色薄膜状的干皮,手摸之有滑腻感,遇水可膨胀至10~15倍。气特殊,味微甘,嚼之粘滑。以块大、肥厚、黄白色、有光泽、不带皮膜、无血筋及卵子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大部分为蛋白质,脂肪仅4%左右,糖类约10%,其他尚含少量磷及灰分等。又含维生素A、B、C及多种激素。
药理作用
民间用作强壮剂。对小鼠发育有良好影响,并能延长雌性小鼠的兴奋期(原文如此。可能为动情期)。
性味
甘咸,平。
①曹炳章:"温平,无毒,味微咸。"
②《饮片新参》:"甘,凉。"
③《辽宁主要药材》:"味甘,性寒,无毒。"
归经
入肺、肾二经。
功能主治
补肾益精,润肺养阴。治病后、产后虚弱,肺痨咳嗽吐血,盗汗。
①曹炳章:"坚益肾阳,化精添髓,泽润肺脏,增长脂肪,为脾肾虚寒、气不化精之要药。"
②《饮片新参》:"养肺、肾阴。治虚劳咳嗽。"
③《辽宁主要药材》:"治体虚,神经衰弱。"
④《中药志》:"补虚,退热。治体虚、精力不足。"
⑤《中药材手册》:"治产后气虚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蒸汤,1~3钱;或作丸。
注意
外感初起及纳少便溏者慎服。
复方
①治肺痨吐血:哈士蟆油、白木耳。蒸服。
②治神经衰弱:哈士蟆油、土燕窝。蒸服。
③治病后失调和盗汗不止:哈士蟆油、党参、阿胶、白术、黄芪。为丸服。(选方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回阳生
- 刮筋板
- 厚皮香
- 鬼灯笼根
- 黄唇鱼心
- 黄水藨叶
- 华南鳞盖蕨
- 褐粘褶菌
- 鲎
- 黄栌
- 黄蜀葵叶
- 华青皮木
- 黄独零余子
- 黄耆
- 黄花蔷薇
- 黄杞皮
- 黄蘑菇
- 厚叶贯众
- 黄瓜皮
- 黄木耳
- 合掌草
- 柘耳
- 黄水枝
- 黄水芋草
- 黄芦木
- 松木皮
- 黄山鳞毛蕨
- 黄山鳞毛蕨根
- 黄藁本
- 黄唇鱼鳞
- 黄唇鱼肝
- 黄水芋
- 合萌根
- 黄石脂
- 黄背草
- 黄唇鱼鳃
- 黄紫堇
- 厚叶川木香
- 华中五味子
- 黄樟
- 黄背草果
- 紫弹树根皮
- 紫荆根皮
- 水鳖
- 细穗石松
- 紫油木皮
- 紫叶秋海棠
- 紫柚木
- 紫油木叶
- 紫萁苗
- 七叶一枝花
- 紫油木
- 紫石英
- 紫荆花
- 山野豌豆
- 紫花芥子
- 紫萁
- 紫葳茎叶
- 紫苏苞
- 紫竹根
- 紫荆桠
- 紫萁贯众
- 玉蜀黍根
- 紫背绿
- 紫背草
- 紫花卫矛
- 紫葳根
- 紫茎牙痛草
- 紫花芥
- 紫檀
- 紫背天葵草根
- 黄海葵
- 粗叶卷柏
- 紫晶蘑
- 紫苏叶
- 紫梢花
- 紫玉簪叶
- 树头菜
- 大红袍
- 刺菱根
- 牛蹄甲
- 紫珠叶
- 紫背草根
- 紫花苣苔
- 紫菀
- 紫薇根
- 紫河车
- 紫色翼萼
- 紫荆丫
- 紫苏子
- 蓼大青叶
- 紫楠
- 紫杉
- 紫楠根
- 太白小紫菀
- 紫茉莉叶
- 苦丁茶
- 马蹄金
- 紫云英
- 紫弹树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