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叶柳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叶柳
拼音注音
Xiǎo Yè Liǔ
别名
山杨柳、红梅蜡
来源
杨柳科小叶柳Salix hypoleuca Seem.,以根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山西、陕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辛、涩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清血化瘀。主治风湿骨痛,劳伤。外用治蛇头疔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,泡酒服或适量煎水洗。外用取少许嚼烂外敷至消肿为止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小叶柳
拼音注音
Xiǎo Yè Liǔ
别名
山杨柳、红梅蜡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杨柳科植物小叶柳的根、叶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灌木,高达3米。根红褐色。树皮黄褐色;小枝紫色或黑棕色,初有疏柔毛,后脱落。叶互生,狭椭圆形,长3.5~6.5厘米,宽1~2厘米。先端短尖,基部阔楔形或圆形,边缘有腺质小锯齿,两面叶脉上初有白色丝状毛,后脱落;柄长5~10毫米。葇荑花序;雄花序长2.4~4.5厘米,雄花疏生;苞片倒卵形,腹面腺体1,卵形;雄蕊2;雌花序长达5厘米,雌花密生,有短梗;苞片宽卵形。蒴果卵状圆锥形,无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灌丛中或山野草坡上。分布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性温,味辛涩。
功能主治
驱风除湿,活血化瘀。
复方
①治风湿、劳伤:山杨柳根、柳树根皮各一两。泡酒,早晚温服。
②治冷骨风(风湿冷痛):鲜山杨柳根、鲜三角枫各三两。煎水,洗四肢骨节痛处。
③治鱼鳅头(蛇头疔):山杨柳叶少许,捣烂外敷,至消肿为止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小叶柳
拼音注音
Xiǎo Yè Liǔ
别名
山杨柳、红梅蜡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杨柳科植物小叶柳的根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lix hypoleuca Seem.采收和储藏:根,春、夏、季采收。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-3.6cm。叶片椭圆形、披针形、椭圆状长圆形,长2-4cm,宽1.2-2.4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上面绿色,初时有柔毛,下面粉绿色;叶脉明显突起,全缘;叶柄长3-9mm。花序梗在开花时长3-10mm;雄花序长2.5-4.5cm,粗5-6mm;雄蕊2,花线中下部有长柔毛,花药球形,黄色;腺体1,腹生;雌花序长2.5-5cm,粗5-7mm,密花,花序梗短;子房长卵圆形,花柱2裂,柱头短;仅1腹。蒴果卵圆形,长约2.5mm,近无柄。花期5月上旬,果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0-2700m的山坡林缘及山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辛;性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活血化瘀。主风湿骨痛;劳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30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,或捣烂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地松
- 小果千金榆
- 小朝天罐
- 小果倒地铃
- 小万年草
- 小九头狮子草
- 小悬钩子
- 小接筋草
- 小梾木
- 高梁泡叶
- 小叶榕
- 小叶鼠李
- 阳桃叶
- 小人参
- 小凤尾草
- 小叶凤凰尾巴草
- 小叶枇杷
- 小叶蛇总管
- 小地柏
- 小扁草
- 小毛香
- 小叶莲
- 小叶昏鸡头
- 云母
- 小叶薄荷
- 小松藻
- 小叶眼树莲
- 小叶罗汉松
- 小叶桑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小叶金老梅
- 小口小金发藓
- 小叶山鸡尾巴草
- 小毒芋
- 小果蔷薇
- 小叶爱楠
- 小叶杜鹃
- 小叶杨
- 渐尖毛蕨
- 打箭菊
- 小婆婆纳
- 鬼灯笼根
- 小毛蓼
- 小叶三点金
- 小叶地不容
- 小叶桑根
- 小洋紫苏
- 小叶野决明
- 小巢菜
- 小木通
- 小叶爬岩香
- 小槐花
- 小南木香
- 小岩白菜
- 小叶密花远志
- 大叶排草
- 旱莲花
- 红酸杆
- 红川乌
- 山漆树
- 海盘车
- 漏斗瓶蕨
- 壁虎
- 酸不溜
- 白苣
- 太白小紫菀
- 凉薯
- 石花菜
- 火秧竻叶
- 宜昌荚蒾叶
- 海蚯蚓
- 黄精
- 酸梅簕
- 七叶一枝花
- 狗牙根
- 八月炸
- 土箭芪
- 秧鸡
- 黑络丸菌
- 湖北麦冬
- 山牛毛毡
- 山野豌豆
- 野马追
- 羊角草
- 天山雪莲花
- 黄珠子草
- 斑鸠占叶
- 凤眼果壳
- 扁豆衣
- 大发表
- 水栀叶
- 丁香蓼
- 小三棵针
- 木麻黄种子
- 青蛇藤
- 菊芋
- 鹌鹑蛋
- 铜锣七
- 桃枝
- 知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