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叶野决明
《中华本草》:小叶野决明
拼音注音
Xiǎo Yè Yě Jué Mínɡ
别名
霍州油菜、野决明。
英文名
flower of fruit of Chinese Thermopsi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小叶野决明的根或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ermopsis chinensis Bent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果实,晒干。根,全年均可采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小叶野决明 多年生草本,高达50-90cm。茎直立,上部有分枝,枝具棱,淡绿色,疏生长柔毛。三出复叶;小叶片倒卵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,长2-4cm,宽1-2cm,先端圆钝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有毛或无毛,背面疏被长柔毛;托叶2,呈叶状,披针形或条形,分离;总叶柄长2-3cm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密,互生,长约2.5cm;苞片舟形,长约1cm;花萼简状,膨大,萼齿5,上面2个多少合生,密生长柔毛;花冠蝶形,黄色,旗瓣圆形,翼瓣长椭圆形,龙骨瓣倒卵状长椭圆形,均具长爪;雄蓝10,多分离,子房具短柄。荚果线状披针形至线形,扁平,直立,革质,长4-8cm,宽7-9mm,茶褐色,密生短柔毛,具花柱变成的细嘴。种子略带肾形,红褐色,表面密生树脂状腺点。花期4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田边、路旁、园地内及空旷杂草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南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左旋臭豆碱(anagylrine),左旋鹰靛叶碱(baptifoline),左旋金雀花碱(cytisine),左旋N-甲基金雀花碱(N-methylcytisine),右旋羽扇豆碱(lupanine),左旋N-甲酰金雀花碱(N-formylcytisine),菱叶野决明碱(rhombifoline),右旋5,6-脱氧羽扇豆碱(5,6-dehydrolupanine)等。[br]根含N-甲基金雀花碱(N-methylcytisine)0.042%,金雀花碱(cytisine)0.005%,臭豆碱(anagyrine)0.025%,羽扇豆碱(lupanine)痕量,N-甲酰金雀花碱(N-formylcytisine)0.0007%,左旋O-乙酰基鹰靛叶碱(O-acetylbaptifoline)等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明目。主目赤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、种子:味苦、性寒,有清热消肿的功能。用于目赤肿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蕊寄生
- 白丁香
- 黄水枝
- 栀子
- 尖齿耳蕨
- 虎头蕉
- 树头芭蕉
- 桑皮汁
- 野花椒叶
- 细竹蒿草
- 胡桃仁
- 白叶不翻
- 粗皮蛙
- 戟形石韦
- 细叶谷木
- 乌蛇胆
- 打碗花
- 大青盐
- 花点草
- 大豆黄卷
- 小牛肋巴
- 茄根
- 水葱
- 透明草
- 老虎耳
- 铁角凤尾草
- 拟缺香茶菜
- 白石花
- 柏脂
- 接骨草
- 尖山橙
- 老龙皮
- 霞天曲
- 假酸浆子
- 羊洪膻
- 虎杖香蕈
- 曲枝天冬
- 白花丁香
- 石楠
- 玉屑
- 半枫荷根
- 槐花
- 草乌
- 蝴蝶花
- 白三七
- 汝兰
- 沙苑子
- 野鹅脚板
- 西南卫矛
- 鲤鱼脂
- 水桐木
- 秋海棠根
- 糜穰
- 桑芽
- 玫瑰茄
- 包袱七
- 花花草
- 獐牙菜
- 糙叶千里光
- 接气草
- 相思子根
- 菟葵
- 桃胶
- 藏菖蒲
- 九节菖蒲
- 西番莲
- 酱头
- 心叶忽布
- 鳣鱼
- 水葫芦苗
- 女娄菜根
- 花拐藤根
- 铁海棠花
- 桑鳸
- 漆树根
- 野海棠
- 水菖蒲
- 石菖蒲花
- 蟒蛇草
- 岩菖蒲
- 三七花
- 刺血红
- 太白三七
- 豪猪毛刺
- 勒马回
- 小叶桑
- 小红蒜根
- 芋梗
- 矩圆石韦
- 菖蒲叶
- 榧根皮
- 岩石羊
- 草牡丹
- 京大戟
- 天葵
- 花唐松草
- 小黄连刺
- 杏花
- 灯盏细辛
- 石面枇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