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桂皮
《中华本草》:野桂皮
拼音注音
Yě Guì Pí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华南桂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nnamomum austrosinense H.T.Chang[C.chingii Metc.]采收和储藏:丛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切碎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16m。树皮灰褐色。幼枝条被平伏灰褐色短柔毛。叶近对牛或互生;叶柄长1.1.5cm,密被平伏灰褐色短柔毛;叶片椭圆形,长14-16cm,宽6-8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,边缘内卷,上面绿色,略有光泽,幼时被灰色微柔毛,下面色较淡,密被平伏灰褐色短柔毛,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,向叶缘侧常有8-10条支脉,近叶绿互相拱形连结,薄革质或革质。圆锥花序腋生,长9-13cm,密被平伏灰褐色短柔毛,分枝末端通常具3朵花,作聚伞状排列;花两性,长约4.5mm,黄绿色;花梗长约2mm,密被短柔毛;花被筒倒锥形,长约2mm,花被裂片卵形,长约2.5mm,外轮宽约1.5mm,内轮略狭,先端急尖,花被内外两面密被灰褐色微柔毛;能产雄蕊9;花药背面和花丝被柔毛,第1、2轮雄蕊药室4,内向瓣裂,花丝无腺体,第3轮雄蕊药室4,外向瓣裂,花丝中都有1对近圆心形腺体;退化雄蕊3,长约1mm,三角形,柄被柔毛,位于最内一轮;子房近球形,长约1mm,无毛,花柱长约1.5mm,柱头盘状。果实椭圆形,长约1cm,宽约9mm;果托浅杯状,高约2.5mm,直径5mm,边缘具浅齿,齿先端平截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溪边常绿阔叶林中或灌木丛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。
形状
性状鉴别,呈半卷筒状或板状片块;表面灰褐色,有少量凸起的横纹及疤痕,并附有从绿色地衣斑。质硬,气稍香,味辛辣、微甜。[br]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:木栓层4-6列细胞,最内层细胞外壁增厚,木化。皮层细胞壁厚化,排列不整齐,细胞长方形,长径24-56μp,短径12-18μm,类方形或类圆形的直径14-28μm,革纹孔较密,含小方晶;石细胞5-8个成群稀疏散在,石细胞类圆形、三角形或方形,直径20-36μm,类长方形的长径32-76μm,短径12-40μm,有单纹孔;分泌细胞类圆形,直径32-44μm,长圆形的长径48-60μm,短径28-38μm。韧皮束细胞多厚化,深黄色,单纹孔密,有些细胞内有棕红色内含物或小方晶。韧皮射线1-2列,细胞长方形或方形,内含方晶,密集,直径约4-6μm,并有砂晶及少量长方晶,长6-8μm,宽约4μm。纤维多单个或2个切向排列散在,长270-570μm,直径16-24μm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散寒;温中;止痛。主风湿骨痛;胃寒疼痛及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土碎补
- 土蜂
- 白三百棒
- 桃胶
- 裕民贝母
- 秃叶红豆树
- 野丁香
- 菟葵
- 祁连山圆柏
- 太白贝母
- 一口红
- 白云瓜皮
- 百解藤
- 白绿叶果实
- 巴戟天
- 土黄芩
- 野黄皮
- 百花锦蛇
- 白毛藤
- 白花油麻藤
- 七角枫
- 白接骨
- 北丝石竹
- 白独活
- 土荆皮
- 眼子菜
- 白花丁香
- 斑鸠占
- 芋梗
- 药用小阴地蕨
- 药绿柴
- 枪刀药
- 白茅花
- 羽叶丁香
- 宽叶杜香
- 血当归
- 田螺厣
- 云南蕊木
- 八角枫根
- 土党参
- 缘毛筋骨草
- 扁竹测
- 野草香
- 白九股牛
- 云南双盾木
- 白木耳
- 假茼蒿
- 天罗水
- 桃奴
- 百解马兜铃
- 云南柴桂
- 台湾牛奶菜
- 巴东岩白菜
- 白芥子
- 天萝水
- 白螺蛳壳
- 秦岭冷杉
- 调经草
- 益智
- 野樱桃
- 荞麦秸
- 变叶榕
- 野苦荬菜
- 白苏
- 野西瓜苗
- 野鸡脑
- 百药煎
- 布狗尾
- 白芷
- 太白丽参
- 太白韭
- 羽叶山蚂蝗
- 全缘凤尾蕨
- 枪刀菜根
- 野茶辣
- 羊肚菌
- 一年蓬
- 千脚虫
- 宽卵叶山蚂蝗
- 田高粱
- 兔肝
- 洋草果
- 菊花暗消
- 胭脂木
- 白云瓜花
- 白叶藤
- 球核荚蒾
- 云锦杜鹃
- 虫实
- 玉芙蓉
- 瘿花香茶菜
- 白绿叶
- 天王七果实
- 条叶猪屎豆
- 偷筋草
- 秦岭耧斗菜
- 玉米黑粉
- 白胶香
- 白花蛇舌草
- 白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