杉蔓石松
《中华本草》:杉蔓石松
拼音注音
Shān Màn Shí Sōnɡ
别名
伸筋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松科植物单穗石松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copodium annotinum L.[L.annotinum L.var.angustatum Takeda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较大,主茎匍匐状,长可达1m,侧枝直立,高达15cm,不分枝或常一至二回二叉分枝,直径连叶10-15mm。叶革质,螺旋状排列,平伸或反折向下,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长5-8mm,宽1-1.5mm,基部略狭,先端渐尖,边缘向上部有疏锯齿;中肋不明显。孢子囊穗单生在小枝顶端,长2.5-4cm;孢子叶宽卵形,长3-4mm,宽1.5-2mm,边缘白色,膜质,有不规则的小锯齿,先端呈尾状渐尖。孢子囊生在孢子叶腋,肾形,黄色;孢子四面体圆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生在高山草甸、箭竹林或冷杉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西南及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、台湾、湖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石松碱(lycopodine),石松定碱(lycodine),石松诺亭碱(lyconnotine),石松灵碱(lycodoline),尖叶石松碱(acrifoline),乙酰基尖叶石松碱(acetylacrifoline),α-及β-玉柏碱(obscurine),杉蔓碱(annotine),杉蔓宁碱(annotinine),杉蔓波定碱(annopodine),杉蔓叶碱(annofoline),法氏石松碱(fawcettine),石松法星碱(lycofawcine),利佛灵碱(lyfoline),乙酰基利佛灵碱(acetyllyfoline)以及代号为L10和Ⅳ-Ⅻ的生物碱。还含21-表千层塔烯三醇(21-episerratriol),21-表石松隐醇(21-epilycocryptol)等萜类。又含类脂,其中主成分有:油酸(ole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;另含甜菜碱类脂,内有: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(diacylglyceryltrimethyl homoserine),二脂酰甘油基羟甲基三甲基-β-丙氨酸(diacylglycerylhydroxymethyl trimethyl-β-alanine)。
药理作用
杉蔓石松提得的杉蔓碱30-100mg/kg给兔、猫和犬静脉注射可出现血压下降。以3:5000至3:20000的杉蔓碱灌注蛙心产生正性变力作用。家兔静脉注射30-75mg/kg可引起T波倒置或消失;50-100mg/kg给猫静脉注射引起同样效果。杉蔓宁碱对猫有升压作用。
性味
苦;辛;平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舒筋活血。主风湿痹痛;肢体麻木;月经不调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,大剂量可用至3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山五叶参
- 光石韦
- 铁粉
- 落新妇
- 向日葵花盘
- 荷叶金钱
- 蜣螂
- 歪头菜
- 酒药花
- 毛莸
- 豆腐渣果根
- 伞莎草
- 君迁子
- 小花五味子藤
- 白果叶
- 蟹爪
- 刺黄芩
- 山白菊
- 朴树根皮
- 小酒瓶花
- 女娄菜根
- 野棉花根
- 南天竹梗
- 白马骨
- 芥蓝
- 土草果
- 山禾串
- 地血香果
- 粗糠柴
- 毒鱼藤
- 滇白药子
- 紫铜矿
- 陆英根
- 松节
- 兰花
- 无患树皮
- 芜菁花
- 蟑螂
- 秃鹫
- 白勒
- 春花木
- 红螺塔
- 紫燕草
- 小粘叶
- 水鳖蕨
- 岗边菊
- 雉子筵
- 水游草
- 黄接骨丹
- 桂木
- 脉耳草
- 云豹骨
- 毛蕨根
- 白鸭肉
- 佛手
- 矩叶酸藤果
- 枇杷核
- 红紫珠
- 牛金子
- 鹤肉
- 包袱七
- 云杉球果
- 茄叶一枝蒿
- 毛麝香
- 车前子
- 铁钉菜
- 铁箍散
- 驼乳
- 伴蛇莲
- 旋复花
- 五指茄
- 野凤仙花
- 水紫菀
- 通花根
- 蛤蜊粉
- 川牛膝
- 水冬瓜根
- 大鲵
- 大驳骨
- 草果药
- 煅石膏
- 大叶樟
- 金钮扣
- 小叶爬岩香
- 川滇桤木
- 白背叶根
- 红茴香根
- 铁华粉
- 败酱草
- 葛叶
- 砗磲
- 水马桑
- 地枫皮
- 极丽马先蒿
- 无漏子
- 铜棒锤
- 赤芍药
- 点地梅
- 柃木
- 鷩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