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扁藤
《中华本草》:红扁藤
拼音注音
Hónɡ Biǎn Ténɡ
别名
背带藤。
英文名
root of Chung Grape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闽赣葡萄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is chungii Metcalf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根及茎均切段或片,叶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闽赣葡萄 木质藤本。小枝无毛或被锈色短毛,后变无毛;卷须长5-10cm。单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1.5-4cm,无毛;叶片纸质或薄革质,形状变化较大,三角状卵形、宽卵形或披针形,长3.4-11.5cm,宽2.6-6.8cm,先端短渐尖或渐尖,基部通常截形,有时为截状浅心形,稀为浅心形,边缘有小牙齿,两面无毛或很快变无毛,常被白粉;侧脉3-4对,细脉隆起,形成明显的脉网。圆锥花序与叶对生,长4-9cm,初被锈色蛛丝状毛,后变无毛;花萼盘状;花瓣5,先端粘合,基部分离,开花后整个呈帽状脱落;雄蕊5;子房基部与花盘合生。浆果球形,直径约6m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丛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其化学成分有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,阻碍血凝。
性味
甘;涩;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消肿拔毒。主疮痈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株:味甘、涩、性平。有消肿拔毒的功能。用于疮痈疖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扁藤
别名
背带藤
来源
葡萄科红扁藤Vitis chungii Metc.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。
性味
甘、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消肿拔毒。治疮痈疖肿。
用法用量
3~5钱,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肾子藤
- 黄茅
- 落霜红
- 广香藤
- 东野菰
- 十姊妹
- 白茎鸦葱
- 心叶百合
- 露兜竻心
- 华千金藤
- 大花卫矛果
- 苦瓜藤
- 灰锤
- 羯布罗香
- 茅苍术
- 纤齿卫矛
- 野粟
- 夜关门
- 金狮藤
- 兔肝
- 草柏枝
- 红毒茴
- 画眉草
- 鸡肉参
- 两色鳞毛蕨
- 紫花地丁
- 柱果木榄果
- 车前子
- 灯盏细辛
- 梅梗
- 无患树皮
- 鸊鷉
- 排骨灵
- 垂花香薷
- 小白撑
- 蝇子草
- 针筒线
- 银叶柳
- 针刺铁仔
- 大地柏枝
- 黄花稔
- 旋复花
- 大山黧豆
- 双色龙胆
- 九连灯
- 蓝茶
- 细叶香桂
- 滇常山花
- 石榕
- 三头灯心草
- 柑皮
- 白苏
- 榆荚仁
- 白豆蔻壳
- 蓬子菜
- 假茶辣
- 天青地红
- 水伤药
- 一枝香
- 蓝胡麻草
- 红毛鸡
- 竹卷心
- 倒赤伞
- 六大天王
- 朝鲜一枝黄花
- 藁本
- 云母石
- 番石榴果
- 油棕根
- 圆叶乌桕
- 大薸
- 地钱
- 黄荆根
- 水银
- 大叶排草
- 楮叶
- 暗紫贝母
- 藤茶
- 狭果茶藨
- 勒管草
- 一朵云叶
- 西番莲
- 甜瓜根
- 金丝李
- 兜冠黄共享
- 叉枝藻
- 车桑子叶
- 仙茅参
- 光叶石楠
- 金缕半枫荷
- 黄断肠草
- 柳杉
- 绢毛苣
- 观音苋根
- 浙江铃子香
- 假蓝靛
- 小悬钩子
- 小旋花
- 牛喉咙
- 两栖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