蜈蚣刺
《中华本草》:蜈蚣刺
拼音注音
Wú Gōnɡ Cì
别名
马椒、止血丹、马胶根、接骨药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多叶花椒的根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anthoxylum multijugum Franc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挖根,洗净,鲜用或切片晒干;叶,晒干。
原形态
攀援状灌木。茎枝木质,灰褐色,着生下弯如鸟嘴状的皮刺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纸质至革质,边叶柄长可达60cm;叶轴背面着生下弯而短小的皮刺;小叶柄长不及1mm;小叶21-51,歪斜的卵状披针形、披针形或为长圆形,长2-4cm,宽1-1.5cm,先端急尖或钝而略斜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两侧不对称,边缘有不明显的细锯齿或近全缘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青绿色,散生腺点。聚伞花序腋生,长达15cm;苞片细小;萼片4,卵形,长约1.5mm,边缘薄膜质;花瓣4,青色,卵状长圆形,长约2mm;雄花的雄蕊4,长3-4mm,药隔先端有色9泽较深的腺点一颗;退化心皮短小。果梗长3-6mm;心皮4,成熟的通常1-3,紫红色;分果爿有略粗大的腺点,先端几无喙嘴状突起。种子卵珠形,直径4mm,黑色,光亮。花期4-6月,果期7-10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湿润的环境。以排水良好夹沙土或冲积土较好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,育苗移栽。四川地区于2-3月播种。整地作苗床,开1.3m宽的畦,畦上开横沟,沟距33cm,深约7cm,播幅约10cm。把种子连牛粪粉匀撒沟里,每1hm2用种子22.5-30kg,播后施入畜粪水,上覆草木灰1cm厚,再盖1-2cm厚的细土。培育2-3年,苗高1m左右时,即可移栽。于3-4月把幼苗挖起,稍加修剪,使成1-2个主干。在选好的地上,按行、株距2-2.5m开穴,每穴栽苗1株,盖土压紧,再盖土与地面齐平,最后浇水定根。[br]田间管理 幼苗出齐后,注意拔草。苗高10-13cm时匀苗,每隔7-10cm留苗1株,并中耕除草、追肥1次。在8月、11月各再中耕除草1次,并在11月中耕除草后追肥1次,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。移栽后,当发出新芽时,松土、追肥1次,同时插设支柱。以后每年冬季都松土、追肥1次,同时把下部过多、过低的枝条剪除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杂木林中林缘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为羽复叶,小叶21-51,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2-4cm,宽1-1.5c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两侧不对称,全缘,或有不明显细齿,绿色,有光泽,下面有众多黑色小腺点;叶轴有倒钩刺。叶革质。气弱,味辛、苦。
性味
辛;苦;温;小毒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散寒止痛;接骨止血。主风寒湿痹;牙痛;骨折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布或香油调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晚香玉
- 大白杜鹃
- 大种半边莲
- 大种鹅儿肠
- 瓦草
- 大花卫矛
- 蕹菜根
- 大叶狼豆柴叶
- 带叶报春花
- 打碗花
- 大夜关门
- 大戟
- 大脖子药
- 大九节铃
- 对叶油麻根
- 戴胜
- 猬胆
- 大铁扫把
- 大乌泡
- 对叶四块瓦
- 大昏头鸡
- 大果卫矛
- 大风子油
- 大画眉草
- 大绿藤
- 断肠草
- 梧桐花
- 大蛇药
- 大半边旗
- 对叶林根
- 无爷藤
- 大苞甲跖草
- 大果琉璃草
- 大画眉草花
- 小盘木
- 芜荑
- 蜈蚣草
- 大麻叶佩兰
- 大果巴戟
- 猬菊
- 碗花草
- 胃友
- 大唇香科科
- 大花美人蕉
- 下田菊
- 腽肭脐
- 蜈蚣藤
- 豌豆七
- 多花野牡丹
- 大叶云实
- 无患子叶
- 大花糙苏
- 大葫芦
- 大蕉皮
- 对节树根
- 打米花
- 梧桐子
- 王瓜子
- 大荃麻
- 对叶散花
- 杜仲叶
- 大毛桐子根
- 梧桐叶
- 小石蝴蝶
- 多苞糙苏
- 地刷子
- 地石榴花
- 多穗石柯叶
- 布狗尾
- 大丁草
- 大山玄参
- 无粉报春
- 大青木
- 大马哈鱼
- 大叶熊巴掌
- 大地棕根
- 大羽藓
- 大苞寄生
- 大鹅儿肠
- 大黄树
- 大唇马先蒿
- 大细辛
- 大肺经草
- 大叶桉叶
- 大叶酸藤
- 无花果叶
- 小红藤
- 对马耳蕨根
- 大叶藻
- 大昏鸡头
- 大板山蚤缀
- 大桫椤
- 大母猪藤
- 大粘药
- 大风艾
- 对马耳蕨
- 大榆蘑
- 大烟锅草
- 煨姜
- 大良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