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草根
《中华本草》:蒲草根
拼音注音
Pú Cǎo Gēn
别名
度草根、大灯芯
英文名
Root of Triangular Bulrush
出处
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植物水毛花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irpus mucronatus(L.)Palla[Scirpus mucronatus L.;S.triangulatus Roxb.]采收和储藏:秋季挖根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水毛花,多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根茎粗短,有细长须根。秆丛生,较粗壮,锐三棱表,基部有2叶鞘,无叶片。苞片1,为秆的延长,直立,长3-14cm。小穗2-9,聚集成头状,假侧生,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8-16mm,宽4-6mm,有多数花;鳞片长圆状卵形,长4-5mm,淡棕色,先端有短尖,中脉1,两侧有红棕色短条纹;下位刚毛6条,与小坚果近等长,有倒刺;雄蕊3,花药线形;柱头3。小坚果宽倒卵形,扁三棱状,长2-2.5mm,熟时棕黑色,有光泽,具不明显的皱纹。花果期5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沟、塘、湖边及溪边牧草地。资源分布:除新疆、西藏外,广布于全国各地。
性味
味淡;微苦;性凉
归经
胃;膀胱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;解毒。主热淋;小便不利;带下;牙龈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30-60g。
各家论述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清热、利尿;治热淋、牙痛,淋症,白带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蒲草根
拼音注音
Pú Cǎo Gēn
别名
席草根、茫草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,三角草、水三棱草、丝毛草、三棱观(《中国经济植物志》)。
出处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莎草科植物水毛花的根。秋季采根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120厘米。须根纤维状,有一短的根状茎。杆簇生,锐三棱形;叶退化为叶鞘二个,生于杆基部,膜质,棕色,顶端斜截形。小穗卵状长椭圆形,长8~15毫米,宽4~6毫米,3~20个合生,成一侧生、单生的头状花序;苞片三棱形,为杆的延长,长2~10厘米;鳞片卵形,淡褐色,长约4毫米,先端短尖,有棱脊,覆瓦状排列,最下1~2枚空虚,其它的有两性花1朵,最顶的萎缩,下位刚毛6条,有倒刺;雄蕊3;柱头3裂。小坚果倒卵形或扁三棱形,成熟时黑色,具光泽。抽穗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沼泽、河边、溪旁和田边。分布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淡微苦,凉。"
功能主治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,利尿。治热症牙痛,淋症,白带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者1~2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腊雪
- 五味藤
- 白子菜
- 电灯花
- 柱果木榄叶
- 南烛根
- 狗毛
- 肉半边莲
- 梨果榕
- 人中黄
- 杜楝
- 竹节蓼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土香薷
- 香叶树
- 华南实蕨
- 透骨香
- 黄水茄
- 裂叶双盖蕨
- 鮧鱼目
- 尿泡草
- 马宝
- 苏木蓝
- 獭肝
- 蘘荷子
- 贯众
- 石栗叶
- 光刺兔唇花
- 木鳖子根
- 长梗千里光
- 强威生草
- 狗舌草根
- 蒟酱
- 石夹生
- 南山藤
- 大葫芦
- 牛心果
- 钩栲
- 鱼肠草
- 白叶藤
- 雪乌
- 蝤蛴
- 金丝杜仲
- 白三七
- 紫硇砂
- 大叶白纸扇
- 土细辛
- 鱼脑石
- 三品一枝花
- 矮脚苦蒿
- 白垩铁线蕨
- 鼠肾
- 小花五味子根
- 李根皮
- 艾麻草
- 润肺草
- 鹩哥舌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地梢瓜
- 白花猪母菜
- 黔羊蹄甲
- 红马蹄乌
- 山豆根
- 金剪刀草
- 地棠花
- 矮卫矛
- 鹿草
- 牛心茄子
- 小叶山鸡尾巴草
- 蟾皮
- 菱茎
- 大茶药根
- 苎麻叶
- 山牵牛
- 橄榄露
- 黑顶卷柏
- 亮叶冬青
- 蝙蝠草
- 碱花
- 仙桃草
- 白背杨
- 西洋参
- 山紫菀
- 肾萼金腰
- 蚌花
- 通骨消茎叶
- 雀头血
- 鹰爪花果
- 红木香
- 宿苞豆
- 海石鳖
- 女儿红根
- 梵天花根
- 走马风
- 蜂蜜
- 细枝柃
- 枫荷梨
- 玄精石
- 黄蘑菇
- 青礞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