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圆盖阴石蕨
《中华本草》:半圆盖阴石蕨
拼音注音
Bàn Yuán Gài Yīn Shí Jué
英文名
Broadscale Humat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骨碎补科半圆盖阴石蕨的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umata platylepis (Bak.)Ching[Davallia platylepis Bak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挖取,洗净,去须根与叶柄,鲜用或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umata platylepis (Bak.)Ching[Davallia platylepis Bak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挖取,洗净,去须根与叶柄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12-40cm。根茎横生,粗约1cm,两侧稍扁,密被淡棕色蓬松的线状披针形鳞片,基部卵圆形,红棕色,盾状着生。叶远生;叶柄长12-14cm,棕色;叶片革质,光滑,阔卵状三角形,长18-25cm,宽14-18cm,渐尖头,基部近圆形,三回羽状深裂;羽片10-15对,基部1对最大,长10-12cm,宽约4cm,三角状披针形,先端短渐尖,基部几等宽,二回羽状或二羽深裂,一回小羽片10-12对,基部上侧1片与叶轴并行,下侧的斜上,长圆状披针形,急尖头,基部为不对称的楔形,羽状或羽状深裂近小叶轴;末回裂片基部上侧1片较大,近三角形,先端尖而略向上弯,全缘或上缘有一角状的浅裂;羽片向上渐短,披针形,二回浅羽裂;末回裂面近三角形,全缘;叶脉不明显。孢子囊群生于末回裂片上缘,有1-2个;囊群盖半圆形,宽过于高,以阔基部着生,两侧分离,棕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1400-1500m的林中树干上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凉
归经
肺;肝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散瘀通络。主风湿疼痛;感冒发热;急性扁桃体炎,破伤风;跌打损伤;骨折;肾炎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祛风解痉,利水化湿、接骨续筋的功能。用于破伤风、扁桃体炎、肾炎;外用治风湿痛、跌打损伤、骨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茜草茎
- 香叶根
- 茵陈
- 石黄连
- 南藤
- 河豚子
- 酸藤木
- 沉香
- 大山玄参
- 揉白叶
- 裂叶堇菜
- 延羽卵果蕨
- 马缨杜鹃
- 倒莓子
- 胡桃花
- 井边草
- 鹅绒藤
- 小岩白菜
- 蒲葵子
- 牡荆茎
- 木鳖根
- 樱桃核
- 漆叶
- 黄栌根
- 藏报春花
- 散血子
- 山壳骨
- 茄花
- 熊尾草
- 蟒蛇草
- 脾寒草
- 滴血根
- 桑柴灰
- 大苦溜溜
- 高原点地梅
- 头花杜鹃
- 胭脂木
- 柘木
- 柘木白皮
- 石蔓藤
- 蕨根
- 白茎鸦葱
- 臭苜蓿根
- 沙柳
- 棕榈叶
- 小果野葡萄藤
- 蒲圻贝母
- 青活麻
- 疏松卷柏
- 米仔兰
- 刀口药
- 软骨过山龙
- 三花枪刀药根
- 山海螺
- 棱子芹根
- 李根皮
- 黄荆沥
- 毛苦瓜
- 川党参
- 鬼盖
- 定心散
- 毛叶黄药
- 金橘核
- 纤花千金藤
- 竹鱼
- 鸡毛菜
- 洋草果
- 柔毛水杨梅
- 斑茅花
- 浙皖粗筒苣苔
- 芒萁
- 马比木
- 银耳
- 岩败酱
- 海藻
- 野樱桃根
- 芹花
- 七叶胆
- 冻青叶
- 华南铁角蕨
- 八目鳗
- 万年松
- 越橘果
- 萝藦
- 肉半边莲
- 软皮树
- 两色乌头
- 桂竹香
- 莎木面
- 臭黄荆子
- 木耳
- 打破碗花花
- 罗裙带
- 川楝子
- 椿白皮
- 吊山桃
- 青头菌
- 猫油
- 棠梨
- 米面蓊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