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头菌
《中华本草》:青头菌
拼音注音
Qīnɡ Tóu Jūn
别名
青面子菌、青面子、黤面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红菇科真菌绿红菇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ssula Virescens (Schaeff.) Fr.[Agari-cus virescens Schaeff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雨后采摘,去掉泥沙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菌盖宽3-10cm,扁半球形,后平展。成熟后中央下凹,浅绿色、灰绿色,表皮往往具深绿色斑块,且多龟裂,盖缘条纹放射状,极明显。菌肉白色。菌褶白色,直生。褶间近盖处有横脉相连。菌柄长2-10cm,粗0.5-2cm,白色。孢子透明,6.1-9μm×5.2-7μm。近球形、卵圆形,有小疣,连成微细不完整的网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针、阔叶混交林下。初茬菌,部分人食后有幻觉现象,但无毒。夏、秋季单生或群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菌盖扁球形,或平展且中央稍下凹,直径3-10cm,暗绿色或灰绿色,表面具深绿色斑状,龟裂,边缘有条纹。菌肉白色。菌褶较密,有分叉,白色,褶间具横脉。菌柄圆柱形,长2-9.5m,直径0.5-2cm,白色,中实或松软。
化学成分
子实体内含丰富的蛋白质、磷、钙、铁和硫胺素等。
药理作用
青头菌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均为70%。
性味
甘;微酸;性寒
功能主治
清肝明目;理气解郁。主肝热目赤;目暗不明;妇女肝郁内热;胸闷不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
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“不可多食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空青
- 芸香
- 鞭叶铁线蕨
- 青麸杨根
- 猴头菌
- 赤地榆
- 青木香
- 青桐翠木
- 下田菊
- 蛇果黄堇
- 绒毛桢楠
- 待宵草
- 焦栀子
- 铁锈
- 河豚子
- 蚺蛇膏
- 沙七
- 竹节七
- 鹅观草
- 白背三七茎叶
- 粉防己
- 豆腐
- 龙头草
- 星蕨
- 丝瓜络
- 猫儿屎
- 野京豆
- 玉芙蓉
- 沙漏芦
- 酸浆
- 绿萼梅
- 铜钱菌
- 大叶蛇泡簕
- 笔管榕
- 香果树
- 漏斗瓶蕨
- 空柄假牛肝
- 獭皮毛
- 蝙蝠藤
- 鲥鱼
- 丝瓜花
- 小叶买麻藤
- 落花生
- 飞天蜈蚣
- 红花月见草
- 接骨草
- 百解马兜铃
- 鲥鱼鳞
- 蝙蝠草
- 庵 (艹闾)子
- 臭藿香
- 蓼大青叶
- 树头菜
- 松油
- 楤木叶
- 松萝
- 石柑子
- 翠雀花
- 柿子
- 石上藕
- 石脑油
- 半边风
- 石松子
- 胡桃仁
- 束花石斛
- 树刁
- 石菖蒲花
- 珍珠风子
- 石胆草
- 树腰子
- 石斛
- 石栗叶
- 野粟
- 鹰嘴爪
- 侧耳
- 柿木皮
- 石蝉草
- 石蛇
- 石防风
- 福寿草
- 天生草
- 紫花芥
- 射鸡尾
- 莼菜
- 藤五加
- 羊角参
- 小花花椒
- 黑升麻
- 鹤虱风
- 黄独零余子
- 桑螵蛸
- 石见穿
- 杉皮
- 石莼
- 睡菜
- 盐麸叶
- 石楠
- 猬心肝
- 波罗蜜
- 柿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