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木菌桂
《中华本草》:香木菌桂
拼音注音
Xiānɡ Mù Jūn Guì
别名
杜谷树、刺格、猫儿刺、粘(米离)
出处
出自《现代实用中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柊树的树皮及枝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smanthus heterophyllus(G.Don)P.S.Green [Ilex heterophylla G.Don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2-8m。幼枝被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5-10mm,幼时常被柔毛;叶片革质,长圆状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4.5-6cm,宽1.5-2.5cm,先端渐尖,具针状尖头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叶绿具3-4对刺状牙齿或全缘,齿长5-9mm,先端具锐尖的刺,上面腺点呈细小水泡突起,下面不明显;中脉在两面明显凸起,上面被柔毛,近叶柄处尤密,幼叶更密。花序簇生于叶腋;苞片长2-2.5mm,被柔毛;花略具芳香;花萼长1-1.5mm,裂片大小不等;花冠白色,长3.5-5mm,花冠管极短,长1-1.5mm,裂片长3-3.5mm;雄蕊着生于花冠管基部,与裂片几等长;花丝长2-3mm,花药长1-2mm,先端有一不明显的小尖头;雌蕊长约3mm,柱头头状,明显2裂;雄花内的不育雌蕊呈圆锥状,仅长约1.5mm。果卵圆形,长约1.5cm,径约1cm,呈暗紫色。花期11-12月,果期经年5-6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于我国台湾省,其他地区广有栽培。
性味
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补肝肾;强腰膝;消疮毒。主腰膝无力;痈肿疔毒;百日咳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;或浸酒饮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香木菌桂
拼音注音
Xiānɡ Mù Jūn Guì
出处
《现代实用中药》
来源
为木犀科植物椿树的枝叶及树皮。
原形态
椿树,又名:枸骨、杠谷树、刺格、猫儿刺。
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6米。叶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2~6厘米,先端针刺状,基部楔形,边缘具1~4对刺状牙齿,罕为全缘,上面暗绿色,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,叶柄长8~12毫米。花芳香,腋生成丛;萼4裂,萼片三角形;花冠裂片4,反卷;雄蕊2,花柱圆筒状,柱头头状,子房2室。核果卵形,长约1.5厘米,蓝黑色。花期6~7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我国各地。
性味
微苦,凉,无毒。
功能主治
补肝肾,健腰膝。外用治痈、疔及肿毒;内服治百日咳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浸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旱金莲
- 海马
- 海螵蛸
- 柿蒂
- 金线草根
- 毛稔
- 苦瓠叶
- 华东瘤足蕨
- 白果
- 路边草
- 沙地柏
- 鳆鱼
- 野辣烟
- 红椽木子
- 白脂麻
- 乌蛇皮
- 苤蓝叶
- 老枪谷叶
- 苏木蓝
- 黑果
- 大狼把草
- 紫楠根
- 落花生
- 野芫荽
- 看麦娘
- 有柄石韦
- 华东木蓝
- 南瓜根
- 火腿
- 莲雾
- 玫瑰茄
- 柠檬
- 水茴香藻
- 宽瓣红景天
- 稻槎菜
- 粟芽
- 梁王茶
- 海狸香
- 桑叶汁
- 铁锈
- 山辛夷
- 湿鼠曲草
- 鹅血
- 翠雀花
- 土丁桂
- 雀瓮
- 雀榕根
- 麦门冬
- 白芥子
- 黔桂醉魂藤
- 白珠树
- 通城虎
- 裂叶心翼果
- 天韭
- 滇姜三七
- 山苍子叶
- 杏花
- 天文草
- 牛心果
- 红牛皮菜
- 檵花叶
- 豪猪肉
- 榕树
- 骨把
- 林背子
- 乌蛇胆
- 红葱
- 狸尾草
- 虫牙药
- 虎牙
- 铁破锣
- 柏子仁
- 大树跌打
- 润鳞鳞毛蕨
- 盐肤木根皮
- 雪山甘草
- 蒲蒻
- 草木王
- 血满草
- 苦艾
- 卵叶贝母兰
- 黑蒴
- 黄稔根
- 仙人掌
- 女金芦
- 云南美登木
- 问荆
- 大黄
- 翅茎蜂斗草
- 刀口药
- 太阳针
- 塔黄
- 红旱莲
- 山绿茶
- 土人参
- 龙齿
- 刺针草
- 蝇子草
- 楮皮间白汁
- 川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