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木菌桂
《中华本草》:香木菌桂
拼音注音
Xiānɡ Mù Jūn Guì
别名
杜谷树、刺格、猫儿刺、粘(米离)
出处
出自《现代实用中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柊树的树皮及枝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smanthus heterophyllus(G.Don)P.S.Green [Ilex heterophylla G.Don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2-8m。幼枝被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5-10mm,幼时常被柔毛;叶片革质,长圆状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4.5-6cm,宽1.5-2.5cm,先端渐尖,具针状尖头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叶绿具3-4对刺状牙齿或全缘,齿长5-9mm,先端具锐尖的刺,上面腺点呈细小水泡突起,下面不明显;中脉在两面明显凸起,上面被柔毛,近叶柄处尤密,幼叶更密。花序簇生于叶腋;苞片长2-2.5mm,被柔毛;花略具芳香;花萼长1-1.5mm,裂片大小不等;花冠白色,长3.5-5mm,花冠管极短,长1-1.5mm,裂片长3-3.5mm;雄蕊着生于花冠管基部,与裂片几等长;花丝长2-3mm,花药长1-2mm,先端有一不明显的小尖头;雌蕊长约3mm,柱头头状,明显2裂;雄花内的不育雌蕊呈圆锥状,仅长约1.5mm。果卵圆形,长约1.5cm,径约1cm,呈暗紫色。花期11-12月,果期经年5-6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于我国台湾省,其他地区广有栽培。
性味
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补肝肾;强腰膝;消疮毒。主腰膝无力;痈肿疔毒;百日咳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;或浸酒饮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香木菌桂
拼音注音
Xiānɡ Mù Jūn Guì
出处
《现代实用中药》
来源
为木犀科植物椿树的枝叶及树皮。
原形态
椿树,又名:枸骨、杠谷树、刺格、猫儿刺。
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6米。叶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2~6厘米,先端针刺状,基部楔形,边缘具1~4对刺状牙齿,罕为全缘,上面暗绿色,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,叶柄长8~12毫米。花芳香,腋生成丛;萼4裂,萼片三角形;花冠裂片4,反卷;雄蕊2,花柱圆筒状,柱头头状,子房2室。核果卵形,长约1.5厘米,蓝黑色。花期6~7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我国各地。
性味
微苦,凉,无毒。
功能主治
补肝肾,健腰膝。外用治痈、疔及肿毒;内服治百日咳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浸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柠条籽
- 狐狸尾
- 栗毛球
- 羊角参
- 奶浆参
- 赤胫散
- 回心草
- 枳壳
- 散血莲
- 龙珠
- 接骨草
- 铁线草
- 鸡根
- 萆薢
- 绵参
- 节节草
- 漆树根
- 淡秋石
- 莲须
- 蝙蝠
- 鼠妇
- 花蚁虫
- 五爪金龙
- 黑面叶
- 苍耳囊虫
- 小金挖耳
- 丝带蕨
- 大花卫矛果
- 匙羹藤
- 石青菜
- 乌榄核
- 仙鹤草
- 飞廉
- 豆豉姜
- 砂仁壳
- 帽兰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铜线草
- 扭筋草
- 马骝卵
- 豪猪肉
- 红榔木
- 将军树
- 鸬鹚(鸬鹚)
- 荠菜子
- 草本三角枫
- 法半夏
- 鸡蛋壳
- 江珧柱
- 蚌花
- 淡豆豉
- 茄子根
- 茅草叶
- 虫牙药
- 苹果皮
- 过岗龙
- 螳螂跌打
- 茱苓草
- 翻白叶
- 密陀僧
- 胆星
- 狗肝菜
- 九龙藤
- 饴糖
- 狗脚迹
- 蚌壳草
- 千里光
- 獾油
- 大籽蒿
- 岩檀香
- 铧尖草
- 红孩儿
- 金剪刀草
- 鸡枞
- 喜树皮
- 麻柳树根
- 野菰
- 毛毡草
- 蜗牛壳
- 黑豆衣
- 臭藿香
- 大红青菜
- 赶山鞭
- 水朝阳
- 叶上花
- 野猪脂
- 棣棠花
- 天荞麦根
- 大叶樱叶
- 双参
- 辣椒茎
- 胡桃花
- 绛梨木
- 胜红蓟
- 粗叶悬钩子
- 白金果榄
- 鸡骨柴
- 鬣羚骨
- 华山矾果
- 大对经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