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叶楤木
《中华本草》:刺叶楤木
拼音注音
Cì Yè Sǒnɡ Mù
别名
鸟不企、鸡云木、鹰不扒、雷公木
英文名
bark of Spinyleaf Aralia
出处
始载于《福建师范学院学报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长刺楤木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alia spinifolia Mer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杂质,洗净,鲜用划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2-3m。小枝疏生多数长短不等的刺,刺扁,长1-10mm,基部膨大。托叶和叶柄基部合生,先端离生部分锥形,有纤毛;叶大,长40-70cm,二回羽状复叶;羽片长20-30cm,有小叶5-9,小片薄纸质或近膜质,长圆状卵形或状椭圆形,长7-12cm,宽3-6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圆形,有时略歪斜,上面脉上疏生小刺和刺毛,下面甚密,边缘有锯齿;侧脉5-7对。伞形花序有多花,直径约2.5cm;总花梗长1-6cm,有刺和刚毛;小花梗8-15mm,密生刺毛;苞片长圆形,长3-6mm,无毛;萼筒边缘有5小齿,三角形;花淡绿白色,花瓣5,卵状三角形,长约1.5mm;雄蕊5,花丝细长,子房5室,花柱5,分离。核果卵球形浆果状,黑褐色,有5棱,长约5mm,花柱宿存。花期8-10月,果期10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m以下山坡或林缘阳光充足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中含楤木皂甙(araloside)H、J、A,楤木皂甙A甲酯(araloside A methyl ester),竹节人参皂甙(chikuset-susaponin)Ib、IV[1].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活血止血。主风湿骨痛;头昏头痛;跌打损伤;骨折;吐血;崩漏;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服,9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木草纲要》:根:有驳骨,解毒的功能。用于头昏、头痛、吐血、血崩、风湿、跌打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龙牙
- 刺果藤
- 刺玫果
- 多穗蓼
- 刺通草
- 四季素馨花
- 吹火筒
- 垂果大蒜芥
- 垂盆草
- 冲天伞
- 刺梨
- 刺玫花
- 刺芫荽
- 刺鸭脚木
- 垂丝海棠
- 刺桐叶
- 刺梨叶
- 刺梨花
- 川楝子
- 刺黄连
- 侧子
- 刺山茶果
- 刺萼悬钩子
- 刺莓果
- 丛毛榕根
- 刺果卫矛
- 刺果藤仲
- 刺楸树皮
- 刺瓜米草
- 刺郎果
- 刺三甲
- 刺梨子
- 刺针草
- 刺五加
- 刺山茶根皮
- 牛白藤根
- 刺栗子
- 刺黄柏
- 参条
- 刺海松
- 刺苞南蛇藤
- 刺苞南蛇藤叶
- 刺蓬花
- 禾虫
- 刺沙蓬
- 叉歧繁缕
- 侧柏叶
- 丛毛榕
- 催乳藤
- 催产草
- 刺老鸦
- 刺葡萄根
- 刺藦苓草
- 刺黄柏叶
- 匙叶龙胆
- 垂丝卫矛果
- 垂果南芥
- 串珠耳叶苔
- 侧耳
- 出山虎
- 刺石榴
- 刺菠
- 刺菱
- 刺菱根
- 琴叶榕
- 刺黄芩
- 匙叶五加
- 叉分蓼
- 串铃
- 串铃草
- 马缨杜鹃
- 刺茶美登木
- 红马蹄草
- 叉枝鸦葱
- 刺参
- 刺果苏木
- 刺柄莲座蕨
- 刺葡萄
- 榆拟层孔菌
- 刺柏
- 蜀葵花
- 大独叶草
- 刺柄南星
- 大乌爪金龙
- 含羞草根
- 百花锦蛇
- 花脸细辛
- 隔山撬
- 台湾千金藤
- 惊风草
- 地菍根
- 软骨藻
- 牛毛草
- 木莲
- 花生油
- 羊胎
- 披针骨牌蕨
- 苦楝子
- 牛皮草
- 虎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