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地扭
《中华本草》:小地扭
拼音注音
Xiǎo Dì Niǔ
别名
飞疔药、元叶毒草、五角苓
英文名
all-grass of Briadkeaf Fakseounoerbek, Broadleaf Falsepimpernel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经订正本品原植物为长蒴母草,见定经草条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宽叶母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ndernia mummularifolia (D. Don) Wettst.[Vandellia nummulariafolia D.Don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5-15cm。根须状。茎直立,不分枝或有时多枝丛密,枝倾卧后上升,茎枝四方形,棱上有短毛。叶对立;无柄或有短柄;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,长0.5-2cm,宽0.4-1.5cm,先端圆钝,基部宽楔形或近心形,边缘浅圆锯齿,齿端有小突尖,侧脉2-3对至基部发出。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,仅顶生者有总花梗,花有梗或无梗两种类型有时出现在同一植株上;无小苞片;萼齿5,长约3mm,分裂至中部,裂片披针形;花冠紫色;少有蓝色或白色,上唇直立,卵形,下唇开展,2裂;雄蕊4,全育,前面1对花丝基部有齿状附属物。蒴果长椭圆形,先端渐尖,比宿存萼长约2倍。种子棕褐色。花期7-9月,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田边、沟旁等湿润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凉血解毒;散瘀消肿。主咳血;疔疮肿毒;蛇咬伤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泡酒服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小地扭
拼音注音
Xiǎo Dì Niǔ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小地扭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小草本,高6~13厘米。茎直立,方形,棱上有细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片卵形,先端钝,基部浑圆或阔楔形,边缘有疏锯齿及短毛,下面主脉上疏具细短毛:花在顶端腋生,1~2朵;萼钟形,5裂;花冠淡红紫色,唇形。朔果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草坡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凉血。
复方
①治呛咳出血:小地扭三至四钱。烧灰兑酒服。
②治疔疮及蛇咬伤:小地扭,捣缄敷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烛叶
- 滇苦菜
- 湖北海棠
- 小叶黑面叶
- 地肤子
- 瓜子莲
- 大块瓦
- 野藿香
- 省雀花
- 杧果
- 牡荆子
- 茯神木
- 冬里麻
-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
- 西藏酸模
- 肉穗草
- 松毛火绒草
- 醉鱼草
- 姜石
- 锈毛旋蒴苣苔
- 鳜鱼胆
- 独蕨萁
- 龙齿
- 蛇胆
- 龙脷叶
- 刚毛香茶菜
- 南烛子
- 黄鼬
- 大百解薯
- 石楠
- 咳喘木
- 石耳
- 鸢油
- 细叶黄杨
- 厚朴
- 蔓胡颓子
- 血人参
- 千年不烂心
- 南天仙子
- 白子菜
- 狗蚁草
- 鲜地黄
- 卷柏
- 赤沙糖
- 桉叶
- 绿花独活
- 老婆子针线
- 小三棵针
- 艾纳香
- 鳆鱼
- 牛蹄甲
- 山羊耳
- 鸡腿蘑
- 蜂药
- 托盘
- 蚬肉海棠
- 扇叶阴地蕨
- 毛木树叶
- 千金子
- 黄缅桂果
- 土圞儿
- 地磨薯
- 火炭母
- 高山瓦韦
- 疏叶香根芹
- 海鹞鱼齿
- 土连翘
- 羊肺
- 粗叶卷柏
- 美丽风毛菊
- 帕梯
- 树头菜
- 蝈蝈
- 湿生扁蕾
- 华中瘤足蕨
- 辽东栎
- 马蹄金
- 盾叶唐松草
- 泡桐根
- 小叶金花草
- 檵花叶
- 邪蒿
- 黄鳝藤根
- 山苦荬
- 兴木蒂那布
- 披针骨牌蕨
- 丰花草
- 猪血
- 锅粑
- 菠萝皮
- 鷩雉
- 湖瓜草
- 紫楠叶
- 竹(鼠留)子油
- 秋木瓜
- 白云瓜
- 山橘叶
- 安胎药
- 芝麻菜
- 麻叶绣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