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足藤
《中华本草》:百足藤
拼音注音
Bǎi Zú Ténɡ
别名
神仙对坐草、石上蜈蚣、飞天蜈蚣、百足草、铁斑鸠、巴岩姜、姜藤、天蜈蚣、土石蜈蚣、雄鸡尾、细蜈蚣草、蜈蚣草、石蜈蚣、下山蜈蚣
英文名
Creeping Pothos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百足藤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thos repens (Lour.) Druce [Flagellaria repens Lour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百足藤,附生藤本,长1-20m。分枝较功,营养枝具棱,常曲折,节间长0.5-1.5cm,节上气生根长1-2cm,贴附于树上;花枝圆柱形,具纵条纹,节间长1-1.5cm,一般没有气生根,多披散或下垂。叶柄长楔形,先端微凹,长达13-15cm,宽1-1.5cm,幼枝上叶柄长2-3cm,宽4mm;叶片披针形,向上渐狭,长3-4cm,宽5-7mm,与叶柄皆具平行纵脉,细脉网结,但极不明显,幼枝上叶片较小,长1-2cm,宽3-4mm。总花序柄腑生和顶生,长约2-3cm;苞片3-5,披针形,长1-5cm,覆瓦状排列或较远离;花序柄细长,长11-13cm,基部有一长1-2cm的线形小苞片;佛焰苞绿色,线状披针形,锐尖,具长尖头;肉穗花序黄绿色,雄蕊黄色,雌蕊淡绿,细圆柱形,长5-6cm,果时伸长可达10cm,具醒;花密,花被片6,黄绿色雄蕊和柱头稍超出花被,花药黄色。浆时成熟时焰色,卵形,长约1cm。花期3-4月,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m以下的林内石上或树干上附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散瘀接骨,消肿止痛。主劳伤;跌打肿痛;骨折;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酒炒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株:有祛湿凉血、止痛接骨的功能,用于劳伤、跌打、骨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青兰
- 骆驼脂
- 西伯利亚蓼
- 柞木枝
- 续断
- 菥蓂
- 刺藦苓草
- 石楠
- 野鸦椿子
- 北沙参
- 龙胡子
- 神黄豆
- 黄山梅
- 芹花
- 鹄绒毛
- 金猫头
- 锈毛白枪杆
- 鸡内金
- 水朝阳
- 蚂蝗七
- 红孩儿
- 狐狸尾
- 云南铁扁担
- 紫丁香
- 地不容
- 石蒜
- 玳玳花
- 坠桃草
- 地血香
- 百里香
- 柿漆
- 八楞麻
- 东北桤木
- 爬藤榕
- 白鹇
- 野猪蹄
- 海参肠
- 猴闼子
- 通花花
- 上树咳
- 功劳木
- 小败火草
- 九头青
- 多斑紫金牛
- 川楝子
- 山枝根
- 花蚊虫
- 刺叶苏铁
- 三叶莲
- 黄水芋草
- 金鸡尾
- 尿桶弓
- 地石榴花
- 吉林乌头
- 广西九里香根
- 双肾藤
- 半边莲
- 厚朴
- 铃当子
- 华西小石积
- 苦瓜藤
- 霜红藤
- 羊踯躅根
- 牛肋巴
- 大枣
- 膀胱七
- 猩猩花
- 圆节山蚂蝗
- 瓜子金
- 水伤药
- 狗爪樟皮
- 短柄南蛇藤根
- 香蕉根
- 硬飘拂草
- 香蓼
- 水仙花
- 绿玉树
- 菊花根
- 落花生
- 毛蕊花
- 柃木
- 五蕊梅
- 金丝杜仲
- 郁李根
- 马桑寄生
- 大苞寄生
- 乌脚枪
- 石蔓藤
- 轮叶铃子香
- 海红
- 棱枝卫矛
- 刺蜜
- 罗伞树
- 光枝勾儿茶
- 落地荷花
- 绿豆叶
- 芋儿七
- 荷叶
- 空柄假牛肝
- 大叶蛇泡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