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蒿
《中华本草》:黑蒿
拼音注音
Hēi Hāo
别名
艾蒿、蒿枝、苦蒿
英文名
all grass of Ordos Wormwood.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多花蒿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myriantha Wall. Ex Berss. [A.uulgaris L.var .myriantha (Wall.ex Bess.) C. B. Clarke]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myriantha Wall. Ex Berss. [A.uulgaris L.var .myriantha (Wall.ex Bess.) C. B. Clarke]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多花蒿 多年生草本,高70-120cm。主根稍明显,侧根多数;根状茎稍粗,常生有营养枝。茎生或丛生,有纵棱,上部多分枝,棕褐色或深褐色,茎、枝密被粘质腺毛及短柔毛。茎下部地花期枯萎,中部叶椭圆形或卵形,长5-14cm,宽6-10cm,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每回的于全裂,每侧裂片4-5枚,裂片卵状椭圆形,二回裂片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,先端钝尖,有短尖头,中轴成翅状,中上面深绿色,密被腺毛,背面密被蝗丝状绵毛及腺毛;叶柄长0.5-2cm;上部叶羽状深裂,每侧有3-4枚裂片。头状花序多数,长卵形或长圆形,单侧下垂,于分枝上排成穗状式总状花序;总苞片3层,外层略短小,外、中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,有绿色中肋,边缘膜质,内层总苞片半膜质;雌花3-5朵,花柱伸出花冠外;两性花4-6朵,花柱与花冠近等长。瘦果倒卵形或长圆形。花、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及灌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;祛暑;凉血止血。主夏季感冒;中暑发热;骨蒸;潮热;吐血;衄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2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蒿
拼音注音
Hēi Hāo
别名
艾蒿
来源
菊科黑蒿Artemisia dubia Wall. var. longeracemulosa Pamp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解暑,止血。主治阴虚潮热,中暑,外感,吐血,衄血,皮肤瘙痒。
用法用量
3~4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黑蒿
拼音注音
Hēi Hāo
别名
艾蒿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黑蒿的全草。夏季采,洗净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1米。根密集而横走。茎直立,圆柱形,有条纹,被微柔毛。单叶互生,长5~10厘米,茎中部的叶成2回羽状深裂,小裂片椭圆形至线形,两面有微柔毛,下面更多。头状花序淡黄色,径约3毫米,排成顶生圆锥花序。瘦果圆柱形,微扁,无冠毛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村边、路旁、山坡等处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解暑,止血。治骨蒸劳热,中暑,外感,吐血,衄血,皮肤瘙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4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云英子
- 风车儿
- 小果野葡萄
- 狸肉
- 白蔹
- 血党
- 雪茶
- 猪肺
- 打米花
- 龙葵子
- 三月泡
- 旋复花
- 匍伏堇
- 芭蕉头
- 灵芝
- 长距鸟足兰
- 防己
- 通肠香
- 连蕊茶
- 柃木
- 浙江过路黄
- 补血草
- 窄叶大戟
- 复羽叶栾树
- 蝙蝠葛
- 枣树根
- 钩钱草
- 枳实
- 野兔骨
- 紫藿香
- 白背枫
- 榼藤子
- 艾纳香
- 瓜子金
- 釜脐墨
- 苦白蜡
- 藨寄生
- 铁苋
- 萍蓬草子
- 鳗鲡鱼膏
- 萍蓬草
- 银边吊兰
- 柳叶
- 双肾子
- 蒲公英
- 蚌粉
- 短柄忍冬
- 胆南星
- 枳椇木皮
- 蟛蜞菊
- 阿利藤
- 鼻涕果
- 展枝唐松草
- 青杠碗
- 栗叶
- 蘑菇
- 棕叶芦
- 紫地榆
- 紫花一炷香
- 肉连环
- 稻谷芒
- 钩栲
- 牛肝
- 杄木
- 鸡毛狗
- 马皮
- 山橘叶
- 粘人草
- 滇杠柳
- 苦碟子
- 鸡子黄
- 青藤子
- 谷芽
- 鸡(土从)
- 独蕨萁
- 鳟鱼
- 鸡冠花
- 芜荑酱
- 黄麻
- 蚯蚓
- 红梗草根
- 蚂蚁上树
- 鹌鹑
- 麦撇花藤
- 兔血
- 止泻木
- 贝母兰
- 蝮蛇蜕皮
- 黑石珠
- 癞皮根
- 峨山雪莲花
- 金丝桃
- 刺桐花
- 台湾厚壳树
- 紫荆丫
- 赤杨
- 石吊兰
- 牛耳大黄叶
- 紫花芥
- 杏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