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地罗
《*辞典》:锦地罗
拼音注音
Jǐn Dì Luó
别名
怎地罗。一朵芙蓉花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落地金钱、夜落金钱(《广州植物志》),文钱红(《陆川本草》),金线吊芙蓉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茅膏菜科植物锦地罗的去花茎的全草。4~5月采收全草,剪去花茎,晒干。
原形态
锦地罗,又名:五柱毛毡苔。
多年生草本。叶基生,旋叠状排列,层层重叠如铜钱;叶片倒卵状匙形,长6~10毫米,宽约6毫米,前部边缘有红色腺毛,基部渐狭而成柄;托叶膜质。花茎1~3枚,自叶丛抽出,高6~22厘米,柔弱,无毛;总状花序;小花具柄,长约3毫米;花萼钟形,裂片5,长约3毫米,狭卵形,先端短尖;花瓣5,白色,长于萼片;雄蕊5;子房近球形,无毛,花柱5,线形,有流苏状柱头。蒴果背裂,种子多数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湿草地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主产于广东,广西亦产。
形状
干燥全草,叶片倒卵状匙形,黄褐色,菲薄,边缘密生红色腺毛,托叶流苏状。全部叶片重叠挤压,呈铜钱状或形状不规则的扁块,直径约15~24毫米,厚约5~8毫米不等。底部棕褐色,有残存黑褐色、线形的根;边缘红色、毡状,摸之疏松;顶面枯黄色,中央残存1~3条花茎的基部;花茎纤细,黄褐色,很少带有花朵。气微,味淡。以朵大、边缘红色、无泥屑杂质者为佳。
性味
甘淡,凉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淡,性寒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淡,凉。"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痢疾,肺热咳嗽,咽喉碎痛,小儿疳积,耳内流脓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有红白二种,红治红痢,白治白痢,煲瘦肉食汤;作茶饮治小儿生疳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解积毒,理疳积。"
③《陆川本草》:"消炎,去腐。治小儿胎毒,喉烂,溃疡。"
④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清热解毒。治内伤热咳,肺劳咯血,耳内流脓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臭草
- 小叶罗汉松
- 土红苓
- 海门冬
- 抱树莲
- 百味参
- 肋柱花
- 枕材
- 鸭脚木皮
- 小筋骨藤
- 没食子
- 杜衡
- 翻白柴
- 万年青
- 黑皮青木香
- 小羊肚菜
- 花叶矮沱沱
- 云南小膜盖蕨
- 天脚板根
- 大还魂草
- 慈竹叶
- 婆婆指甲菜
- 阳桃根
- 柠条籽
- 冷水花
- 蛏壳
- 山羊角
- 续断
- 星毛羊奶子
- 头花猪屎豆
- 华山参
- 岩青兰
- 芦花
- 猩猩木
- 小鬼钗
- 西藏花木通
- 马蔺叶
- 鹈鹕油
- 金刚刺
- 远志
- 单头紫菀根
- 三十六荡
- 蟾蜍肝
- 毛木树皮
- 红皮
- 捆仙丝
- 西瓜根叶
- 豹骨
- 野洋参
- 构皮麻
- 赤链蛇
- 樗叶
- 毛叶肾蕨
- 苦荬菜
- 细花丁香蓼
- 枫香树根
- 太白三七
- 红丝线
- 相思子根
- 荭草
- 潮风草
- 小叶蛇总管
- 鹿蹄肉
- 石瓜子莲
- 省雀花
- 黄花菜子
- 楮实子
- 大草乌
- 秋海棠果
- 小狮子
- 大树甘草
- 莸叶醉鱼草
- 午香草
- 五托莲
- 午时花
- 吴茱萸叶
- 乌骨鸡
- 弯管花
- 尾花细辛
- 海茄子
- 刺苞南蛇藤
- 小黄皮
- 鹿蹄草
- 蒿枝七
- 乌鳢
- 五除叶
- 乌饭树
- 五加果
- 水狼萁
- 五味草
- 娃娃鱼
- 虎尾轮根
- 心叶黄花仔
- 独一味
- 五香草
- 黄蜀葵
- 金针菜
- 火秧竻蕊
- 杨梅根
- 五爪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