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小蛇根草
《中华本草》:短小蛇根草
拼音注音
Duǎn Xiǎo Shé Gēn Cǎo
别名
荷包草、金锁匙、鸡冠草、白丁香、向日癀、金铃仔草、乌枪头、山苋菜、小蛇根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短小蛇根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phiorrhiza pumila Champ.ex Bent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短小蛇根草,矮小草本,高10-30cm。茎被短柔毛,直立或下部匍匐,匍匐部分节上生根。叶对生,薄纸质;叶柄长5-15mm,被短柔毛;托叶钻形,长4-5mm,脱落;叶片狭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3-8cm,宽1-2.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略下延,全缘,上面被疏短粗毛,下面较密,侧脉7-9对,于近叶缘处弯拱连结。聚伞花序顶生,多歧分枝;总花梗长1-2cm;无小苞片;花萼密被毛,萼筒短,长近2mm,5齿裂,裂片卵形,长约1mm;花冠白色,干后变淡黄色,长4-6mm,外被疏短柔毛,5裂,裂片卵形;雄蕊5.着生于花冠筒的近基部,内藏;花柱长约1mm,柱头长1.3mm,2裂。蒴果倒心形,宽5-6mm,约为长的3倍,被微柔毛。花期4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潮湿的土壤或水边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查包甙(chaboside),即是11-甲氧基10-葡萄糖氧基喜树碱(11-methoxy-10-glucopyranosyloxy camp-tothecin),伊那莫甙(inamoside),即是2-葡萄糖氧基-4-(2-羟甲基-6,6-二甲基-2-环己烯基)-3-丁烯(2-glucopyranOsyloxy4(2-hy-dmxymeihyl-6,6-dimethyl-2-cyclohexene-1-yl)-3-butene],以及短小蛇根草甙(pumiloside)和脱氧短小蛇根草甙(deoxy-pumiloside)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感冒发热;咳嗽;痈疽肿毒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,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犀角
- 海藻
- 瓢瓜
- 苦壶卢
- 蒲桃
- 矮脚苦蒿
- 鬼柳树
- 狗尾巴参
- 螺厣草
- 尖头蚱蜢
- 鹊豆
- 蜀葵根
- 柱果木榄叶
- 白子菜
- 鸭脚木
- 紫铜矿
- 篱天剑
- 蝮蛇骨
- 大火草根
- 华南胡椒
- 藏青果
- 南枳椇
- 獭肝
- 苏木蓝
- 苦马豆
- 竹柏
- 蘘荷子
- 贯众
- 鸡爪乌
- 鹰骨
- 小狮子
- 肉桂油
- 钩苞大丁草
- 老鹤草
- 小鹭鸶兰
- 蛇婆
- 车前
- 酒瓶花
- 穞豆
- 横经席叶
- 大枣
- 天麻
- 豹骨
- 红楤木
- 紫金皮
- 紫玉簪根
- 尖连蕊茶根
- 甜瓜皮
- 蚂蚁上树
- 老鸦胆根
- 山鸢尾花
- 麝肉
- 大风药
- 细叶七星剑
- 唐古特青兰
- 泥炭藓
- 杜鹃花叶
- 水珍珠菜
- 牛心果
- 香水塔花
- 龙利叶花
- 马蹄根
- 多刺绿绒蒿
- 酒药花
- 鱼尾葵根
- 山棘豆
- 粃壳草
- 石茶
- 痢止蒿
- 荫风轮
- 红活麻
- 月季花
- 蓼大青叶
- 肉爬皂
- 野核桃油
- 野山楂
- 篦齿蒿
- 洋金花
- 血桐
- 铁箭矮陀
- 神仙掌花
- 假鹊肾树
- 同形鳞毛蕨
- 美商陆
- 变豆菜
- 蜈蚣刺
- 换锦花
- 毛枝卷柏
- 大榆蘑
- 东风螺壳
- 蛇藤
- 变叶美登木
- 鲛鱼胆
- 马耳草
- 甜叶菊
- 鹿角
- 春花胡枝子
- 白云瓜皮
- 九头草
- 龙眼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