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蚯蚓
《中华本草》:海蚯蚓
拼音注音
Hǎi Qiū Yǐn
别名
沙蠾
英文名
sea earthworm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沙蠾科动物鸡冠沙蠾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enicola Cristata Stimpson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捕捉,挖出后洗净,晒干或焙干。
原形态
鸡冠沙蠾,体圆柱形,壁薄柔软,前端粗,后端细,形似蚯蚓,体长150-250mm,全体暗绿色,具棕褐色横纹。头部退化,口前叶为一锥状突起,不甚显着。口在前端,口内有肉质状的吻,能伸缩或翻出,吻短,基部有一环钩吻前端光滑;有一圈触手,伸长时呈星状,收缩时形成皱褶,口位于其中。自第5节开始,共有17个刚毛节,刚毛金黄色,其中自第7节到第17节均有鲜红色的羽状鳃丝。自第3刚毛节开始,每节均有5个环轮,约5节以后的刚毛节,环轮数目依次减少。体后端钝,肛门成一横裂,位于接近体前1/16的背面;肛门腹面前方两侧各有一肾孔。消化道细长,约为体长的2倍,扭曲成螺旋形。疣足退化,可分两个肢,背肢为圆锥状突起,有一束细长刺状刚毛;腹肢退化呈横枕状突起,有一行精而短的钩刚毛。无背须和腹须。身体后段甚小,环轮不易看清,疣足刚毛均不显着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多沙地带,营埋栖生活,深可达0.5m左右,在沙滩表面的穴口常见到有许多扁圆形泥条状的排出物,扭曲状堆积穴口。每年9月间产卵,卵群圆形;一端有细丝插沙中。资源分布:渤海、黄海沿央岸均有分布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体呈弯曲的扁圆柱形,长15-250cm,前端粗,后端细,形似蚯蚓。暗绿色,表面具环纹及深褐色条纹。自第5节开始,共17个刚毛节,刚毛金黄色。疣足退化,背肢为圆锥状突起,有一束细长刺状刚毛。气腥,味咸。
化学成分
全体含牛磺酸(taurine),蛋氨酸(methionine),半胱氨酸(cysteine),胱氨酸(cystine),丝氨酸(SERINE),甘氨酸(valine),丙氨酸(alan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缬氨酸(valine)亮氨酸(leucine),苏氨酸(threonine),精氨酸(arginine)等多种氨基酸。其中牛磺酸含量较高。
性味
味咸;性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敛疮生肌。主痈疮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焙干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治痈疮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山豆根
- 盐匏藤
- 小果皂角
- 滇南千里光
- 小果排草
- 火秧竻叶
- 小无心菜
- 鬼灯笼根
- 小团叶根
- 小儿腹痛草
- 小叶云实
- 小乌泡
- 玉蜀黍根
- 黄花夹竹桃
- 小报春花
- 石蟾蜍
- 鲤鱼目
- 香石藤叶
- 马兜铃
- 小垂头菊
- 小朴松实
- 鳡鱼
- 小广藤
- 红直当药
- 红花鹅掌柴
- 小五彩苏
- 小喇叭
- 千金子
- 小叶小羽藓
- 小构树叶
- 小扁豆
- 小果野葡萄藤
- 黄皮叶
- 小果蕗蕨
- 马桑
- 小天冬
- 小扁豆根
- 小漆树
- 大苦草
- 狗肝菜
- 小天蒜
- 小乌泡根
- 小发散
- 小伸筋草
- 小柳拐
- 小万年草
- 小大黄
- 小六月寒
- 小旋鸡尾
- 小千金
- 小升麻
- 小棕皮头
- 小檗
- 小棕包
- 小儿血参
- 小叶柳
- 小地松
- 小果千金榆
- 小朝天罐
- 小果倒地铃
- 小九头狮子草
- 小悬钩子
- 小接筋草
- 小梾木
- 高梁泡叶
- 小叶榕
- 小叶鼠李
- 阳桃叶
- 小人参
- 小凤尾草
- 小叶凤凰尾巴草
- 小叶枇杷
- 小叶蛇总管
- 小地柏
- 小扁草
- 小毛香
- 小叶莲
- 小叶昏鸡头
- 云母
- 小叶薄荷
- 小松藻
- 小叶眼树莲
- 小叶罗汉松
- 小叶桑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小叶金老梅
- 小口小金发藓
- 小叶山鸡尾巴草
- 小毒芋
- 小果蔷薇
- 小叶爱楠
- 小叶杜鹃
- 小叶杨
- 渐尖毛蕨
- 打箭菊
- 小婆婆纳
- 小毛蓼
- 小叶三点金
- 小叶地不容
- 小叶桑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