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蚯蚓
《中华本草》:海蚯蚓
拼音注音
Hǎi Qiū Yǐn
别名
沙蠾
英文名
sea earthworm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沙蠾科动物鸡冠沙蠾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enicola Cristata Stimpson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捕捉,挖出后洗净,晒干或焙干。
原形态
鸡冠沙蠾,体圆柱形,壁薄柔软,前端粗,后端细,形似蚯蚓,体长150-250mm,全体暗绿色,具棕褐色横纹。头部退化,口前叶为一锥状突起,不甚显着。口在前端,口内有肉质状的吻,能伸缩或翻出,吻短,基部有一环钩吻前端光滑;有一圈触手,伸长时呈星状,收缩时形成皱褶,口位于其中。自第5节开始,共有17个刚毛节,刚毛金黄色,其中自第7节到第17节均有鲜红色的羽状鳃丝。自第3刚毛节开始,每节均有5个环轮,约5节以后的刚毛节,环轮数目依次减少。体后端钝,肛门成一横裂,位于接近体前1/16的背面;肛门腹面前方两侧各有一肾孔。消化道细长,约为体长的2倍,扭曲成螺旋形。疣足退化,可分两个肢,背肢为圆锥状突起,有一束细长刺状刚毛;腹肢退化呈横枕状突起,有一行精而短的钩刚毛。无背须和腹须。身体后段甚小,环轮不易看清,疣足刚毛均不显着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多沙地带,营埋栖生活,深可达0.5m左右,在沙滩表面的穴口常见到有许多扁圆形泥条状的排出物,扭曲状堆积穴口。每年9月间产卵,卵群圆形;一端有细丝插沙中。资源分布:渤海、黄海沿央岸均有分布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体呈弯曲的扁圆柱形,长15-250cm,前端粗,后端细,形似蚯蚓。暗绿色,表面具环纹及深褐色条纹。自第5节开始,共17个刚毛节,刚毛金黄色。疣足退化,背肢为圆锥状突起,有一束细长刺状刚毛。气腥,味咸。
化学成分
全体含牛磺酸(taurine),蛋氨酸(methionine),半胱氨酸(cysteine),胱氨酸(cystine),丝氨酸(SERINE),甘氨酸(valine),丙氨酸(alan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缬氨酸(valine)亮氨酸(leucine),苏氨酸(threonine),精氨酸(arginine)等多种氨基酸。其中牛磺酸含量较高。
性味
味咸;性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敛疮生肌。主痈疮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焙干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治痈疮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朱砂七
- 獭肝
- 黑心解
- 天目琼花
- 马桑叶
- 仙茅
- 麝香壳
- 黑鳞大耳蕨
- 金环蛇
- 鸡蹼
- 独叶一枝枪
- 鞭叶铁线蕨
- 火焰子
- 矮脚苦蒿
- 柱果木榄叶
- 鼠肝
- 鲤鱼皮
- 苏木蓝
- 豹皮菇
- 牛戳口
- 桑螵蛸
- 驴毛
- 水芹
- 腹水草
- 青刺尖
- 黑汉条
- 还阳草
- 糯米条
- 茅栗仁
- 胡杨
- 牛心果
- 芹花
- 穗花杉根
- 岗梅根
- 红豆七
- 茅栗根
- 铅灰
- 鱼鳞菜
- 驴骨
- 一叶荻
- 蛇胆
- 槐花
- 老君须
- 山楂
- 阿尔泰扭藿香
- 飞廉
- 四块瓦
- 小红袍
- 葎草花
- 老婆子针线
- 蛮刀背
- 大豆黄卷
- 苞叶木
- 马尾伸筋
- 白鹤藤根
- 绿萼水珠草
- 崖姜
- 跌破勒
- 瓠子子
- 半枝莲
- 草蛛
- 石椒草
- 豆列当
- 野山芝麻
- 笔罗子
- 桤木皮
- 苦竹根
- 蘘荷子
- 紫金血藤
- 蘡薁
- 光梗丝石竹
- 丽江山慈菇
- 铁落
- 水韩信草
- 白丁香
- 辣辣菜
- 垂花香薷
- 鸡挂骨草
- 岩豆
- 三角风
- 橘
- 石芫茜
- 疣果冷水花
- 露珠香茶菜
- 黑心姜
- 蜂毒
- 白杨树
- 萍蓬草子
- 香毛草
- 索骨丹
- 青酒缸根
- 龙眼叶
- 一把篾
- 苍山橐吾
- 三叶青
- 大头茶
- 赖草
- 大百解薯
- 鸬鹚涎
- 粗榧枝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