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果楠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红果楠
拼音注音
Hónɡ Guǒ Nán
别名
凉药、小楠木、粉天台、老鹰茶
英文名
Root of Redfruit Actionodaphne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红果黄肉楠的根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tinodaphne cupularis (Hemsl.) Gamble[Litsea cupularis Hemsl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收,除去呢土杂质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红果黄肉楠,灌木,高2-3m。小枝细,灰褐色。叶轮生,革质,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,长6-10cm,宽1.5-2.7cm,两端渐尖,上面绿色稍有光泽,下面稍苍白色,有微柔毛,后渐脱落,具羽状脉,中脉上面常凹下,中、侧脉下面隆起;叶柄长5-8mm。花于枝上簇生;苞片于开花时脱落;雄花花梗密生褐色长柔毛;花被片6,卵形,几相等,长3mm,花被管短于花被片;能育雄蕊9,成3轮,花药椭圆形,4室,均内向瓣裂,花丝长约4mm,退化雄蕊细小。果实卵形,红色,生于杯状花被上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丛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陕西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辛;性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消肿;降逆止呕。主水火烫伤;脚癣;痔疮;恶心呕吐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汤搽、洗患处。内服:煎汤,6-9g;或磨汁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果楠
拼音注音
Hónɡ Guǒ Nán
别名
凉药、小楠木、红果黄肉楠
来源
樟科红果楠Actinodaphne cupularis (Hemsl.) Gamble,以根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陕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广西。
性味
辛,凉。
功能主治
解毒,消炎。主治烫火伤,脚癣,痔疮。
用法用量
外用适量,煎水洗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红果楠
拼音注音
Hónɡ Guǒ Nán
别名
凉药、小楠木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樟科植物红果黄肉楠的根、叶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灌木,高2~3米。小枝细,灰褐色。叶轮生,革质,矩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,长6~10厘米,宽1.5~2.7厘米,两端渐尖,上面绿色稍有光泽,下面稍苍白色,有微柔毛,后渐脱落,具羽状咏,中脉上面常凹下,中、侧脉下面隆起;叶柄长5~8毫米。花于枝上簇生;苞片于开花时脱落;雄花花梗密生褐色长柔毛;花被片6,卵形,几相等,长3毫米,花被管短于花被片;能育雄蕊9,成3轮,花药椭圆形,4室,均内向瓣裂,花丝长约4毫米,退化雄蕊细小。果实卵形,红色,生于杯状花被上。
生境分布
生于丛林中。分布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陕西,河南等地。
性味
辛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
复方
①治烫伤:凉药根适量,泡水搽。
②治脚癣:凉药根和叶适量,煨水洗患处。
③治痔疮:凉药根一两,煨水洗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萝藦
- 石南叶
- 盐麸子根
- 沙棘豆
- 红椿
- 羊骨
- 药芹菜根
- 华东瘤足蕨
- 华泽兰
- 禾叶墨斛
- 石龙芮子
- 合萌根
- 莳萝苗
- 石栗子
- 水棘针
- 茵芋
- 华卫矛
- 桦菌芝
- 石龙胆
- 沙前胡子
- 羊耳菊
- 水前草
- 砂茴香子
- 水麦冬
- 红参
- 芸香
- 红杉皮
- 水朝阳
- 华山矾根
- 迎红杜鹃
- 肾精子
- 石凉伞
- 鹤草芽
- 桦树皮
- 芸薹
- 化橘红
- 薏苡叶
- 水茄冬
- 三加
- 水毛花
- 红沙
- 华南皂荚
- 石螃蟹
- 穇子
- 水黄杨木
- 槲实仁
- 石榴叶
- 红果参
- 珊瑚
- 竹林标
- 沙冬青
- 桦木皮
- 核桃楸皮
- 红毛菍
- 石上铁角蕨
- 海胆
- 红云草
- 槲叶
- 红毛蛇
- 水芦荻根
- 涩梨
- 海月壳
- 红穿破石
- 桑芽茶
- 西北莸
- 桐木
- 水牛角浓缩粉
- 碎米蕨
- 点头菊
- 水香柴
- 三分三
- 珊瑚草花
- 石荠宁
- 茄叶
- 肾萼金腰
- 红天葵
- 蒜梗
- 生姜
- 石莼
- 圆叶母草
- 红毛走马胎
- 红泽兰
- 三分丹
- 瓠子子
- 红土子皮
- 涩草
- 红楠皮
- 匙羹藤
- 石见穿
- 水蛇
- 红小麻
- 河套大黄
- 石地钱
- 碎米柴
- 神曲
- 粟糠
- 穿心莲
- 红椋子
- 红榔木
- 水朝阳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