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蛇
《中华本草》:水蛇
拼音注音
Shuǐ Shé
别名
公蛎蛇、水游蛇、水炎链、半纹蛇
英文名
Chinese water snake
出处
出自《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水赤链游蛇除去内脏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atrix annularis Hallowell采收和储藏:春至秋季均可捕捉,捕后剖腹除去内脏,鲜用或烘干。
原形态
水赤链游蛇,体全长62-72cm。背面灰褐色,体侧有二鳞宽、五鳞高的黑色横斑,各黑斑间相隔2-3鳞;这些黑斑向下延伸至腹鳞中间而上,呈左右交互排列。两黑斑间之间隙呈美丽的橙黄色。痕前鳞1,眼后鳞3,偶或4-6;上唇鳞绝大多数为9,多为4-1-4式。体鳞17-19行,肛前偶有16行者,鳞片起棱。腹鳞135-161;尾下鳞39-78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喜在山涧附近田野及平原田野池沼中生活。多以鳝鱼、泥鳅等为食,也吃蛙类蝌蚪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寒
毒性
有轻微毒性。
归经
肝;胃;心经
功能主治
滋阴清热;凉血止痢。主消渴;烦热;口干;毒痢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;或入丸、散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治消渴,烦热,毒痢。2.《本草求原》:明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水蛇
拼音注音
Shuǐ Shé
别名
公蛎蛇(陶弘景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游蛇科动物水蛇的肉。
原形态
全长25~7O厘米。尾短。鼻间鳞1片。额鳞1片,上唇鳞7~8片,第4片入眼;眼前鳞1片;眼后鳞2片;颞颥鳞1+2。体鳞光滑,21(23)行。腹鳞128~154片。肛鳞二分。尾下鳞35~52对。体背面呈橄榄色,或青灰色,纵列有多数小黑点。头后至颈部背面中线有黑纵线一条。体鳞最外侧1行带黑色,第2、3行为白色或橙黄色。腹面黄色,其前后缘均有暗灰色的斑点。尾腹侧中央有一条青黄色的纵纹。
本动物的皮(水蛇皮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活于水田、池、沟等地。捕食鱼类。有轻微毒性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湖北、浙江、江西、江苏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咸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治消渴,烦热,毒痢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明目。"
复方
治消渴,四肢烦热,口干心躁:水蛇一条(活者剥皮,炙黄捣末),蜗牛不拘多少(水浸五日,取涎,入腻粉煎令稠),麝香一分(细研)。上药,用粟饭和丸,如绿豆大。每服,不计时候,以生姜汤下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木麻黄种子
- 麻黄
- 蒟酱
- 落地生根
- 蓬蘽
- 蜀葵
- 鸡子白
- 白花蛇舌草
- 木香
- 缩砂蜜
- 马蔺叶
- 红缘层孔菌
- 黄羊角
- 短茎独活
- 四照花果
- 树刁
- 金橘露
- 李树叶
- 鹭鸶兰
- 峨眉观音座莲
- 豺肉
- 菊苣根
- 点乳冷水花
- 马鹿花
- 羊奶果
- 节节草
- 郎伞木
- 凤眼兰
- 牛蒡
- 四方草
- 银柴胡
- 鹿蹄草
- 马尾千金草
- 翅果唐松草
- 獭肝
- 凹裂毛麝香
- 黄桷树根疙瘩
- 黄河裸裂尻鱼
- 念珠根黄芩
- 鹅骨梢
- 臭柏
- 黑石珠
- 葫芦茶
- 伤寒草
- 茨菇草
- 鄂豆根
- 海星
- 麻鱼肉
- 牛嗓管
- 水龙骨
- 虾蟆
- 胡麻草
- 麦角
- 锁阳
- 白升麻
- 路旁菊
- 小柳拐
- 马蹄根
- 小绿芨
- 佛肚花
- 牛西西
- 乌桕子
- 两面青
- 赤车使者根
- 枪花药
- 光慈姑
- 木豆叶
- 乌榄叶
- 南苜蓿
- 钮子七
- 赤芍
- 瓶耳小草
- 卵叶贝母
- 无漏子
- 黄独零余子
- 大过路黄
- 老牛揣
- 碎兰花根
- 海通
- 多足蕨
- 灰锤
- 石蒜
- 鲳鱼
- 狍茸
- 紫泡
- 黑及草
- 芝麻壳
- 地核桃
- 灯台树果
- 睡菜
- 泡桐
- 瘤孢地菇
- 桃儿七果
- 火焰草
- 对虾
- 蕹菜
- 钓樟枝叶
- 荷苞花
- 山药
- 龙脷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