扁秆藨草
《中华本草》:扁秆藨草
拼音注音
Biǎn Gǎn Pāo Cǎo
别名
水莎草、三棱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扁秆藨草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irpus planiculmis Fr. Schmidt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除去茎叶及根茎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扁秆藨草,多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具匍匐根茎和块茎。秆较细,三棱柱形,平滑,基部膨大。叶基生或秆生;叶片线形,扁平,宽2-5mm,基部具长叶鞘。叶状苞片l-3,长于花序,边缘粗糙。聚伞花序头状,有小穆l-6;小穗卵形或长圆卵形,长10-16mm,褐锈色,具多数花;鳞片长圆形,长6-8mm,膜质,褐色或深褐色,疏被柔毛,有1条脉,先端有撕裂状缺刻,具芒;下位刚毛4-6条,有倒刺,长为小坚果的1/2-2/3;雄蕊3;花柱长,柱头2。小坚果倒卵形或宽倒卵形,扁,两面稍凹或稍凸,长3-3.5mm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河边、沟边、湖边及田边近水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甘肃、青海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归经
肺;胃;肝经
功能主治
祛瘀通经;行气消积。主经闭;痛经;产后瘀阻腹痛;症瘕积聚;胸腹胁痛;消化不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楸
- 牛肚
- 大叶黄杨叶
- 白花射干
- 四叶草
- 大黄草
- 苦地丁
- 皂角菌
- 大黄
- 少年红
- 山峰西番莲
- 金瓜草
- 山黄豆藤
- 化金丹
- 裂叶心翼果
- 芜菁甘蓝子
- 小鱼仙草
- 鹅
- 杠木
- 玉带根
- 胆木
- 鸡娃草
- 土牛膝
- 杉松
- 南岭黄檀
- 聚藻
- 赛北紫堇
- 止咳菊
- 啄木鸟
- 酸不溜根
- 蜈蚣兰
- 鸭肫衣
- 大瓦韦
- 金刚藤
- 铁苋菜
- 甘遂
- 竹节树
- 白牛胆根
- 香石藤
- 皂荚
- 红花龙胆
- 紫云菜
- 鹰不泊薳
- 地蚕
- 鸡爪参
- 十字苔草
- 爆仗竹
- 花叶狗牙七
- 小龙胆草
- 对叶散花
- 苦天茄叶
- 乳腐
- 牛筋刺寄生
- 鸡爪七
- 尾叶山柑
- 牛肉
- 桂花枝
- 蘽根
- 活血丹
- 牡荆茎
- 朱砂莲
- 白芥子
- 烟锅草
- 铺地黍
- 大红青菜
- 鸡子壳
- 丁萝卜
- 慈姑叶
- 山油柑叶
- 桑螵蛸
- 小倒钩藤
- 大花活血丹
- 黄秋葵叶
- 毛葡萄叶
- 金背枇杷
- 钩栲
- 过岗龙
- 莲座叶通泉草
- 小叶眼树莲
- 羊肺
- 老虎须
- 瓜子金
- 土黄芩
- 黄花香
- 猕猴肉
- 酒药花
- 罗锅底
- 环维黄杨星D
- 珠芽蓼
- 向日葵叶
- 甘蕉根
- 雁肪
- 半枫荷根
- 葛根
- 清明菜
- 百舌鸟
- 硬九子连环草
- 白皮柯
- 海蜇皮
- 金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