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皂核
《中华本草》:肥皂核
拼音注音
Féi Zào Hé
别名
肥皂子
英文名
Seed of Chinese Coffeetre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肥皂荚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.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.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取果实、有光泽者为佳。
原形态
肥皂荚 乔木,高5-12m,无刺。二回羽状复叶,具羽片6-10;小叶20-24枚,矩圆形至长圆形,长1.5-4cm,宽1-1.5cm,先端圆或微缺,基部略呈斜圆形,两面密被短柔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杂性,白色或带紫色;花西风下垂;花萼长5-6mm,有10脉,密被短柔毛,裂片5,披针形;花瓣5,较萼略长;雄蕊10,5长5短;子房长椭圆形,无毛,无子房柄。荚果长椭圆形,长7-12cm,宽3-4cm,扁或肥厚,具种子2-4颗。花期4-5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500m的山坡杂木林中、岩边或村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球形,一端略狭尖,长1.5-2cm,宽1.5-1.8cm,厚1-1.2cm。外皮黑色,光滑,种脐位于尖端,呈棕色点状。剥开种皮,见白色子叶2片。以个大、黑褐色、饱满坚实、有光泽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半乳甘露聚糖胶(galactomannan gums)。
性味
甘;温
归经
肺;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祛痰;通便;利尿;杀虫。主顽痰阻塞;大肠风秘;下痢;淋证;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除风气。2.《本经逢原》:治大肠风秘。3.《本草求真》:治头面霉疮。4.《本草求原》:吐顽痰。5.《药材学》:治风湿,下痢,疮癣,淋疾。又用为祛痰剂、利尿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肥皂核
拼音注音
Féi Zào Hé
别名
肥皂子(《药材学》)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肥皂荚的种子。9~10月间采取果实,干燥后剥取种子,晒干,置干燥处,防蛀。
形状
干燥种子呈类球形,一端略狭尖,长1.5~2厘米,阔1.5~1.8厘米,厚1~1.2厘米。外皮黑色,光滑,种脐位于尖端呈棕色点状。剥开种皮,见白色子叶2片。以个大、黑褐色、饱满坚实、有光泽、无霉蛀者为佳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吐顽痰,治风秘,下痢,疮,癣。
①《纲目》:"除风气。"
②《本经逢原》:"治大肠风秘。"
③《本草求真》:"治头面霉疮。"
④《本草求原》:"吐顽痰。"
⑤《药材学》:"治风湿,下痢,疮癣,淋疾。又用为祛痰剂、利尿剂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欧李
- 板蓝根
- 鸨油
- 香叶
- 枳茹
- 滨旋花
- 锈钉子
- 黍米
- 烧伤藤
- 饱饭花果
- 豆列当
- 鸢胆
- 霜红藤
- 鱼鹰骨
- 白脂麻
- 竹鼠子油
- 都拉
- 风化硝
- 紫苏苞
- 白草莓
- 汝兰
- 白三七
- 半边菜
- 紫葛
- 半枫荷
- 竹叶子
- 裂果卫矛
- 竹叶马豆
- 西红柿
- 满天飞
- 黑芝麻
- 短体鳗
- 斑叶紫金牛
- 香薷
- 鸭舌草
- 山橘叶
- 雕头
- 黄麻子
- 布荆
- 蒿枝七
- 白紫草
- 直杆蓝桉叶
- 铁精
- 竹衣
- 甘青铁线莲
- 铁篱笆
- 鼠胆
- 白残花
- 黔桂醉魂藤
- 莲须
- 珍珠母
- 松笔头
- 薄荷油
- 飘带草
- 瑞香花
- 紫葳茎叶
- 中华石楠果
- 黑果拨毒散
- 西藏花椒种子
- 白背三七
- 葶苈
- 竹沥
- 香蕉
- 粉团花
- 鞭打绣球
- 竹精
- 冠唇花
- 藤仲
- 珍珠绣球
- 狗蹄
- 珠芽蓼
- 杂蘑
- 西施舌
- 肉穗草
- 翠蓝草
- 竹林霄
- 鸭儿芹根
- 香鼬
- 紫三角
- 白炭
- 旱芹
- 芙蓉花
- 鹰眼睛
- 皂柳
- 藤五加
- 紫萁
- 波缘楤木
- 蕤仁
- 蒲葵根
- 波棱瓜
- 翻天红
- 黑草
- 制草乌
- 朱砂
- 生瓜
- 通花根
- 脱力草
- 黑果
- 云南荚蒾根
- 九龙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