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花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芙蓉花
拼音注音
Fú Rónɡ Huā
功能主治
对于一切疮痈肿毒、乳痈等症,初起外用,能消肿止痛;已成者内服,有排脓之功。有可治肺痈,单用鲜花一至二两(干花减半),水煎,加冰糖五钱冲服,也可配合鱼腥草同用。芙蓉花还能凉血清热,可配莲蓬壳,用治血热崩漏。此外,亦可用治水火烫伤,研末,用蜂蜜或麻油调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芙蓉花
拼音注音
Fú Rónɡ Huā
别名
拒霜花、片掌花、四面花、转观花、醉酒芙蓉、文官花、九头花、七星花、富常花、霜降花、山芙蓉、胡索花、旱芙蓉、三变花。
出处
本品始载于《本草图经》,原名"地芙蓉"。李时珍曰:"木芙蓉处处有之,插条即生,小木也。其干丛生如荆,高者丈许。其叶大如桐,有五尖及七尖者,冬调夏茂。秋半始着花,花类牡丹、芍药,有红者、白者、黄者、千叶者,最耐寒而不落,不结实。"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载:"木芙蓉即拒霜花。"根据此记述的形态特征,并对照其附图,其原植物与今锦葵科木芙蓉一致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ibiscus mutabilis L.采收和储藏:8-10月采摘初开放的花朵,晒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木芙蓉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2-5m。小枝、叶柄、花梗和花萼均密被星状毛与直毛相混的细绵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20cm;托叶披针形,长6-8mm,常早落;叶宽卵形至卵圆形或心形,直径10-15cm,常5-7裂,裂片三角形,先端渐尖,具钝圆锯齿,上面疏被星状细毛和点,下面密披星状细绒毛;主脉7-11条。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,花梗长约5-8mm,近端具节;小苞片8,线形,长10-16mm,宽约2mm,密被星状绵毛,基部合生;萼钟形;长2.5-3cm,裂片5,卵形,渐尖头;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,后变深红色,直径约8cm,花瓣近圆形,直径4-5cm,外面被毛,基部具髯毛;雄蕊柱长2.5-3cm,无毛;花柱5,疏被毛。蒴果扁球形,直径约2.5cm,被淡黄色刚毛和绵毛,果爿5。种子肾形,背面被长柔毛。花期8-10月。
栽培
1.生物学特性:喜阳光充足及温暖湿润气候,不耐干旱。宜在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种。[br]2.栽培技术:用扦插、分株及播种繁殖。生产上多用扦插繁殖:在气候温暖地区,于2-3月直接从母株上剪取插穗,随剪随插。在冬季气候寒冷地区,于9-10月剪取枝条,窖藏,至翌年3-4月取出,剪成长17-20cm插穗,直接插入定植穴,每穴2支,地面露出3-4cm,浇透水,覆盖枯草烂叶,成活后每穴留苗1株。分株繁殖:春季萌芽前,挖取株丛,分割萌蘖,带根移栽。播种繁殖:于11-12月采摘成熟果实,晒干脱粒后干藏,翌年3-4月播种育苗,按行距20-25cm开浅沟,将种子匀播沟内,薄盖细土,再盖草,15天左右出苗。苗高约7cm时间苗,16-17cm时定苗,株距10-12cm。育苗1年,即可出圃定植。[br]3.田间管理:扦插和分株繁殖的植株走植后,每年于夏、冬季各中耕除草1次,冬季适当培土,结合中耕追肥2-3次。春夏追施人畜粪水或化肥为主,秋、冬季收花后,在株旁开穴或环状沟,施入堆肥、厩肥或垃圾肥。[br]4.病虫害防治:普通红叶螨,为害叶片,为害早期及时喷洒73%克螨特3000倍液或20%双甲醚乳油1000倍液。棉叶蝉和小绿叶蝉,为害叶片,可在晨露喷5%西维因粉剂。四纹丽金龟和无斑弧丽蚊,咬食叶片,在成虫盛发期喷5%西维因粉剂毒杀。棉卷叶野螟,幼虫孵化期喷90%敌百虫800倍液。
生境分布
原产于我国湖南,现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台湾等地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花呈不规则圆柱形,具副萼,10裂,裂片条形;花冠直径约9cm,花瓣5或为重瓣,为淡棕色至棕红色;花瓣呈倒卵圆形,边缘微弯曲,基部与雄蕊柱合生;花药多数,生于柱顶;雌蕊1枚,柱头5裂。气微香,味微辛。
化学成分
花含黄酮甙和花色甙(anthocyanin),前者有异槲皮甙(isoquercitrin),金丝桃甙(hyperoside),芸香甙(rutin),槲皮素-4'-葡萄糖甙(quercetin-4'-glucoside),即绣线菊甙(spi-raeoside)、槲皮黄甙(quercimeritrin),花色甙有矢车菊素3,5-二葡萄糖甙(cyanidin 3,5-diglucoside),矢车菊素-3-芸香糖甙-5-葡萄糖甙(cyanidin 3-rutinoside-5-glucoside),矢车菊素-3-接骨木二糖贰甙(cyanidin-3-sambubioside),还含棚皮素(querceiin),山柰酚(kaempterol),二十九烷(nonacoSan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白桦脂酸(betulinic acid),硬脂酸己酯(hexylstearate),豆甾,7-二酮(stigmasta-3,7-dione),豆甾-4-烯-3-酮(stigmasta-4-ene-3-one)及三十四烷醇(tetratriacontanol)。
性味
辛;微苦;凉
炮制
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梗,筛去灰屑。 饮片性状:参见"药材鉴别"项。 贮干燥容器内,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
归经
肺;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;消肿排脓。主肺热咳嗽;吐血;目赤肿痛;崩漏;白带;腹泻;腹痛;痈肿;疮疖;毒蛇咬伤;水火烫伤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捣敷。
注意
虚寒患者及孕妇禁服。[br]1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“孕妇忌服。”2.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“非实热者忌用。”
复方
《纲目》云:“此花艳如荷花,故有芙蓉、木莲之名,八、九月始开,故名拒霜。生于陆,故曰地芙蓉。”芙蓉花初开色白,继而转红,由浅而深,花色数变,以此得三变花之名。醉酒芙蓉,亦系形容其花之艳丽。霜降花与拒霜花名义相同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啤酒花
- 毗黎勒
- 帕梯
- 鲨鱼肝
- 鲨鱼翅
- 掌羽凤尾蕨
- 水锦树
- 马蹄细辛
- 补骨脂
- 黑骨蕨
- 粉霜
- 鱼狗
- 瘴气藤
- 芭蕉根
- 藨草
- 水蛭
- 老虎俐
- 入地金牛
- 竹叶心
- 虎尾轮
- 猕猴桃藤中汁
- 石腊红
- 红榔木
- 鹅掌揪根
- 白薯莨
- 吐烟花
- 大接骨丹
- 乔木刺桐
- 草血竭
- 短毛熊巴掌
- 紫草
- 川滇桤木
- 虫牙药
- 海金沙
- 茱苓草
- 番荔枝根
- 蒲葵
- 过江龙
- 家白蚁
- 润肺草
- 地肤子
- 大夜关门
- 荚蒾
- 玄精石
- 风箱树
- 蛤蜊粉
- 空心莲子草
- 常春藤
- 鸽
- 九龙藤
- 黄杨叶
- 刀豆
- 乌蔹莓
- 猫骨
- 多斑紫金牛
- 隔山消
- 刺柄莲座蕨
- 芭蕉子
- 卷丹
- 马蓼
- 獭肉
- 接骨仙桃
- 寄生黄
- 棘针
- 吉笼草
- 吉祥草
- 蜂蝇
- 尖萼厚皮香
- 白鸡屎藤
- 盆架树
- 姜露
- 橘核
- 建兰根
- 香橼叶
- 椒蒿
- 檵花
- 吉龙草
- 覆盆子叶
- 蒲桃叶
- 橘红
- 山枇杷
- 橘皮
- 君迁子
- 接骨木根
- 榉树皮
- 葛花
- 戟叶瓦韦
- 舞草
- 三叉凤尾蕨
- 尖苞柊叶根
- 姜石
- 钓兰
- 尖叶子打虫药
- 檵花叶
- 戟叶石韦
- 堇叶山梅花
- 姜皮
- 姜花果实
- 急性子
- 棘豆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