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柏
《中华本草》:竹柏
拼音注音
Zhú Bǎi
出处
1.《纲目》木部柏条载:“峨眉山中,一种竹叶柏身者,谓之竹柏。”2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罗汉松条载:“考《益部方物记》,竹柏叶繁长,而箨似竹。如以箨为落叶则甚肖,若以为笋箨则绝不类,存以俟考。”以上所述均近似本种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罗汉松科植物竹柏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docarpus nagi(Thunb.)Zoll.et Mor.ex Zoll.[Myrica nagi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20m。树皮近光滑,红褐色或暗紫红色,成小块薄片脱落;枝开展,树干广圆锥形。叶交互对生或近对生,排成2列,厚革质,长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3.5-9cm,宽1.5-2.8cm,无中脉而有多数并列细脉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浅绿色,先端渐窄,基部楔形,向下窄成柄状。雌雄异株;雄球花穗状,常分枝,单生叶腋,长1.8-2.5cm,梗较粗短;雌球花单生叶腋,稀成对腋生,基部有数枚苞片。种子球形,直径1.2-1.5cm,成熟时假种皮暗紫色,有白粉,梗长7-13cm,上有苞片脱落的痕迹,骨质外种皮黄褐色,先端圆,基部尖,其上密被细小的凹点,内种皮膜质。花期3-4月,种于10月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散生于低海拔常绿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化学成分
竹柏叶含竹柏内酯(nagilactone)A、B、C、D、E,催吐萝芙木醇(vomifoliol),15-甲氧基竹柏内酯(15-methoxynagilactone)D, 3-脱氧-2α-羟基竹柏内酯(3-deoxy-2α-hy-droxynagilactone)E,3-表竹柏内酯(3-epinagi1actone)C。 木材含陶塔酚(totarol),双联陶塔酚(podototarin),16-羧基陶塔酚(16-carboxyltota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。
功能主治
止血;接骨。主外伤出血;骨折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末调敷。
复方
因其叶似竹叶,而树枝干如柏树,故名竹柏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过江龙
- 费菜
- 蝙蝠
- 铜棒锤
- 雪猪油
- 火炭母草
- 虫牙药
- 百里香
- 鹅绒藤
- 龙血树
- 山羊肝
- 鸡血七
- 墓头回
- 骆驼脂
- 黄葵
- 蛇莓根
- 苋实
- 龟版胶
- 尖尾风
- 野大豆藤
- 铁草鞋
- 蝎子七
- 黑豆衣
- 穿地龙
- 角蒿
- 砗磲
- 茱苓草
- 散血藤
- 白矾
- 大草乌
- 海螺壳
- 蜂胶
- 小九节铃
- 蓬莱草
- 狗脚迹
- 秋子梨
- 单叶铁线莲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枇杷核
- 过塘蛇
- 黑参
- 薅田藨根
- 见血清
- 柳絮
- 蛇接骨
- 紫丁香
- 旱田草
- 刷把草
- 黄缨菊
- 丁公藤
- 胆星
- 螳螂
- 红根
- 黄筒花
- 太平莓
- 牛金子
- 黄花夹竹桃叶
- 骆驼蹄瓣
- 椴树
- 管仲
- 马牙七
- 角花胡颓子
- 骆驼黄
- 一点红
- 翅柄蓼
- 九节风
- 海蟑螂
- 土贝母
- 蝌蚪
- 曼陀罗子
- 野烟叶
- 覆盆子
- 黄山药
- 续断
- 黑穗画眉草
- 白背叶根
- 红娘子
- 刺芋
- 海芋
- 刺梨根
- 土牡蛎
- 黄颡鱼涎
- 黄葛树
- 苍蝇草
- 藿香根
- 四脚蛇
- 蟹爪
- 朝天罐
- 马齿
- 凉山虫草
- 黄荆子
- 鸡根
- 鼠妇
- 娃娃鱼
- 紫金砂
- 苦草
- 椒蒿
- 多蕊蛇菰
- 蛇疙瘩
- 将军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