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瓜根
《中华本草》:黄瓜根
拼音注音
Huánɡ Guā Gēn
英文名
Cucumber roo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ucumis sativus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挖,洗净,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蔓生草本。茎枝伸长,有纵沟及棱,被白以硬糙毛。卷须细,不分枝,具白色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稍粗糙;叶片三角状宽卵形,膜质,长、宽均12-18cm,两面甚粗糙,掌状3-5裂,裂片三角形并具锯齿,有时边缘具缘毛。花萼简狭钟状圆筒形,密被白色长柔毛,花萼裂征钻形,开展与花萼近等长;花垸共同白色,长约2cm,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急尖;雄蕊3,花丝近无;雌花单生,或稀簇生,花梗粗壮,被柔毛。子房纺锤形,柱头3。果实长圆形或圆柱形,长10-30(-50)cm,熟时黄绿以,表面粗糙,具有刺尖的瘤状凸起,极稀近于平滑。种子小,狭卵形,白色,无边缘。花、果期为夏、秋季。
性味
味苦;微甘;性凉
归经
归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;解毒。主热消洵,湿热泻痢;黄疸;疮疡肿毒;聤耳流脓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加倍;或入丸剂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噤口痢: 黄瓜根,捣烂贴肚脐上。(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》)②治小儿风热腹泻,湿热下痢: 黄瓜根、六合草,水煎加白糖服。 (《四川中药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捣敷,狐刺毒肿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能利水通淋,消胀。治小儿腹泻及日久转痢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瓜根
拼音注音
Huánɡ Guā Gēn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根。夏、秋采挖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凉,味甘苦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腹泻,痢疾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捣敷,狐刺毒肿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能利水通淋,消胀。治小儿腹泻及日久转痢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噤口痢:黄瓜根,捣烂贴肚脐上。(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》)
②治小儿风热腹泻,湿热下痢:黄瓜根、六合草,水煎加白糖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急性子
- 水茴香藻
- 橘络
- 东紫堇
- 骆驼脂
- 东北雷公藤
- 马柳根
- 大花素馨花
- 落花生油
- 双肾子
- 头顶一朵花
- 黑汉条
- 野木鱼
- 柿寄生
- 浮尸草
- 水皂角子
- 山铁树叶
- 大昏头鸡
- 点腺过路黄
- 水田七
- 苘实
- 辣椒
- 麻柳树根
- 水茄冬
- 水木草
- 合子草
- 田麻
- 木麻黄
- 黑萼棘豆
- 凤尾兰
- 冰糖
- 地梅子
- 虎斑游蛇
- 水狗子
- 绣线菊子
- 华山矾果
- 萱草嫩苗
- 芦叶
- 鲤鱼脂
- 大种鹅儿肠
- 蛇王藤
- 朴树果
- 小扁豆
- 大麻叶佩兰
- 龟甲胶
- 太平莓
- 乌榄核
- 小白蒿
- 将军树
- 牡狗阴茎
- 野京豆
- 蜂斗菜
- 莲座蓟
- 熏衣草
- 角盘兰
- 火炭母
- 鸡血七
- 雪上一枝蒿
- 竹林消
- 胡荽
- 黄秋葵叶
- 胆星
- 仙掌子
- 水甘草
- 龙珠
- 葛上亭长
- 宿苞豆
- 沙糖根
- 枸骨子
- 金剪刀草
- 地菍果
- 蛇疙瘩
- 鹤顶兰
- 廊茵
- 鲮鱼
- 碎米柴
- 大瓦韦膜叶星蕨
- 蕉芋
- 五桠果
- 红天葵
- 虎图辣
- 红泽兰
- 锅铲叶
- 鸽
- 毛叶石楠
- 蔊菜
- 骆驼黄
- 珊瑚草花
- 天门冬
- 山马豆根
- 娑罗子
- 树葱
- 藿香
- 三爪金龙
- 打火草
- 大金发藓
- 算盘子根
- 八仙草
- 酸叶胶藤
- 铃铃草